白居易《观刈麦》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与习题解析

关中平原正值麦收时节。一位身着官服的年轻官员行走在周至县的田间地头,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麦秆的焦香与汗水的咸涩。他看到农民们顶着烈日收割小麦,听到他们疲惫的喘息,更目睹了一位贫妇人在田埂间捡拾遗落的麦穗。这位官员就是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而眼前这令人心酸的劳动场景,最终凝结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观刈麦》。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中唐时期农民的艰辛生活,更体现了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成为一面映照社会现实的明镜。

一、诗作原文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本诗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期间的作品。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典范之作,这首诗放弃了传统乐府的古题,采用即事名篇的方式直接命题,以写实的笔触记录眼前所见,充分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与白居易其他乐府诗相比,《观刈麦》更具个人亲历性,诗人将自己的官员身份纳入叙事,形成了独特的观察者-叙述者双重视角,这一特点在同类诗作中颇为罕见。

二、白话译文与字词精解

白话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南风吹起,覆盖田垄的小麦已经成熟发黄。

妇女和姑娘们挑着饭篮,孩童们提着盛满水的壶浆。

相互跟随着到田里送饭,年轻力壮的男子在南面山冈收割。

双脚受着地面热气的熏蒸,脊背被炎热的阳光炙烤。

力气用尽了也不觉得炎热,只珍惜这夏日白天漫长。

又看见一位贫苦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田埂旁。

右手拿着捡拾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破旧的竹筐。

听她们相互间的谈话,听到的人都为之悲伤。

自家的田地因缴纳赋税而卖尽,只好捡拾这些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享受三百石的官俸,年末还有剩余的粮食。

想到这些暗自感到惭愧,整日里都不能忘记。

重点注释

刈(yì)麦:收割小麦。刈,割除,收获。这个动词精准概括了诗的核心事件,具有强烈的动作感。

陇(lǒng):田埂,田间隆起的小路,这里代指田地。小麦覆陇黄描绘了小麦成熟时覆盖田野的景象。

妇姑:泛指妇女,这里指婆媳。古代农村分工中,妇女多负责后勤送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家庭协作模式。

荷(hè)箪(dān)食:挑着盛有饭食的竹篮。荷,背负、肩挑;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这一细节真实反映了唐代农民的饮食器具和送饭方式。

壶浆:盛在壶中的汤水。与箪食共同构成了农民在田间的简单饮食。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饷,用食物款待别人,这里特指给田间劳动者送饭。

秉(bǐng)遗穗:拿着捡拾的麦穗。秉,手持;遗穗,收割时遗漏的麦穗。这一动作细节凸显了贫妇人的艰辛。

敝(bì)筐:破旧的竹筐。敝字点明了器物的陈旧,暗示了主人的贫困。

输税尽:缴纳赋税而卖尽田产。反映了中唐两税法实施后农民的沉重负担。

吏禄三百石(dàn):指每年的官俸。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约等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唐代官员俸禄以实物为主,这里的三百石体现了白居易作为县尉的俸禄等级。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践行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自幼经历战乱,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强调诗歌应当反映现实、干预时政、为民发声。

在创作《观刈麦》期间,白居易正担任周至县尉(今陕西周至),这是一个负责地方治安、催缴赋税的基层官职。这种特殊身份使他既能近距离观察农民的生产生活,又能了解官府赋税制度的实际运作,为创作这首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在《观刈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创作背景:麦收时节的民生图景

《观刈麦》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当时白居易35岁,正值中年,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唐时期,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尤其是德宗时期实行的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逐渐演变成对农民的沉重负担。

关中平原是唐代重要的小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