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官品秩制度与晋升规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文官品秩制度与晋升规则

引言:穿透千年的官场密码

站在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前,指尖轻触斑驳的唐碑,“诸职事官年七十听致仕”的刻字仍清晰可辨;转身望向开封的龙亭公园,北宋《文武七条》的残碑上,“清心、奉公、修德”的训诫在风中低吟。这两块跨越两百年的石碑,无声诉说着唐宋文官制度的精髓——那套精密运转的品秩体系与晋升规则,不仅塑造了”满朝朱紫贵”的朝堂气象,更藏着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密码。要读懂唐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绕不开他们头顶那顶由品、阶、勋、爵编织的”乌纱”,更绕不开他们脚下那条由考课、磨勘、荐举铺就的”仕途”。

一、唐代文官品秩制度:从”阶职分离”到”三省六部”的立体架构

1.1品秩体系的核心:九品三十阶的精密刻度

若将唐代文官体系比作一座金字塔,“九品三十阶”便是刻在塔身上的精密刻度。这套制度脱胎于汉魏的”秩石制”(以粮食数量标秩级),经北朝演变,至唐高宗显庆年间定型。所谓”九品”,即正一品至从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四品以下再分”上”“下”,最终形成三十个具体阶次。比如我们熟知的”宰相”,在唐代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平章事”,实际品秩多在三品上下——这解释了为何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的”朱门”,对应的是四、五品官员的服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品秩分为”散官”与”职事官”两套系统。散官又称”阶官”,代表官员的资历与待遇,类似今天的”行政级别”;职事官则是实际职务,如六部尚书、刺史县令等。以大诗人白居易为例,他任江州司马时,散官是”将仕郎”(从九品下),职事官却是正五品下的司马,这种”阶卑职高”的现象在中唐尤为常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官员队伍膨胀带来的调整。

1.2配套体系的完善:勋官与爵制的补充

除了品阶,唐代还通过”勋官”与”爵制”构建起立体评价体系。勋官始于北周的”勋格”,至唐形成十二转勋级,最高”上柱国”(十二转),最低”武骑尉”(一转)。别看名字带”武”,文官亦可获勋,比如韩愈任国子祭酒时就获”上护军”(七转)。勋官的实际意义在于增加俸禄——每转勋官可获数十亩勋田,这对清贵文官来说是重要的经济保障。

爵制则更重荣誉,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九等。能获爵者多为宗室或有重大功勋的文臣,如房玄龄封梁国公,杜如晦封莱国公。但唐代爵制”虚多实少”,除了亲王、郡王有实际封邑,其余爵位更多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1.3制度设计的深意:从”身份”到”能力”的转型

唐代品秩制度的最大突破,是打破了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桎梏。过去官员品秩由出身决定,到了唐代,散官需通过考课累积,职事官则凭能力选授。正如《唐六典》所言:“凡选授之制,每岁孟冬,以三铨(尚书铨、中铨、东铨)分掌其事,以德行、才用、劳效为取舍。”这种设计让寒门士子看到希望——像张九龄这样的岭南布衣,能官至宰相;韩愈出身”衰微之家”,也能位极人臣。可以说,唐代品秩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从”贵族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的关键一步。

二、唐代文官晋升规则:考课为基,荐举为辅的”仕途马拉松”

2.1考课制度:“四善二十七最”的精准考核

唐代官员晋升的核心是”考课”,即年度考核。《唐会要》记载,考课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主持,分”岁课”(每年一次)和”定课”(三年总评)。考核标准分”四善”与”二十七最”:“四善”是对所有官员的道德要求——“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针对不同岗位的能力标准,比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吏部官员)、“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礼部官员)。

考核结果分九等,从上上到下下。获得”一最四善”为上上,可得升阶两等;“一最三善”为上中,升阶一等;“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中,保持原阶;“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中,降阶一等;“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下,直接罢官。以大诗人元稹为例,他任监察御史时因弹劾不法官员,考课得”清慎明著”(四善之一)与”纠正刑狱之最”(二十七最之一),直接从从八品下的监察御史升为正七品上的东台监察御史。

2.2选授制度:“守选”与”铨试”的双重门槛

考课优秀只是晋升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过”选授”关。唐代官员任满(通常四年一任)后,需”守选”——即等待空缺职位。守选年限根据品秩而定,六品以下官员守选少则一年,多则六年。这期间,官员要参加”铨试”,包括”身、言、书、判”四试:“身”看仪表是否端正;“言”察口才是否清晰;“书”考书法是否工整;“判”测断案是否精准。其中”判”最关键,需针对具体案例写判词,既要引经据典,又要切中要害。

中唐文学家沈既济曾描述:“其有试判之日,万人攒集,构作奇巧,日夜研思,务在入毂。”可见铨试竞争之激烈。白居易当年参加铨试,写下”悬衡鉴物,务在平明;酌水投钱,期于清白”的判词,既体现公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