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离婚制度与妇女权利保障.docxVIP

宋元离婚制度与妇女权利保障.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离婚制度与妇女权利保障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宋元,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张力的时代: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文化艺术璀璨如星;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交融频繁,法律体系多元碰撞。在婚姻家庭领域,这种时代特质同样清晰可辨——既有《宋刑统》中对传统婚姻制度的系统规范,又有元代“蒙汉杂糅”的特殊规则;既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声音渐起,又有民间妇女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权益的鲜活案例。离婚制度作为观察妇女权利的重要窗口,既承载着传统礼法的约束,又折射出社会变迁的温度。本文将沿着法律条文与民间实践的双重脉络,揭开宋元时期离婚制度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些被史书简笔带过的女性,如何在制度框架下争取生存与尊严。

一、宋代离婚制度的法律框架:传统与突破的交织

要理解宋代妇女在离婚中的权利,首先得理清当时的法律基础。宋代以《唐律疏议》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婚姻家庭部分基本承袭唐代,但在实际执行中因社会变动出现了诸多调整。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敕令、判例的补充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律为纲、敕为目”的法律体系,这为妇女权益的弹性保障提供了空间。

1.1传统离婚规则的延续:七出、三不去与义绝

“七出”作为传统离婚的核心规则,在宋代依然是丈夫休妻的主要依据。《宋刑统·户婚律》明确列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条,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丈夫即可提出离婚。但法律并非完全偏向男性——“三不去”如同一张“保护网”,规定若妻子“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回)、与更三年丧(为公婆守丧三年)、前贫贱后富贵(丈夫曾共患难)”,即使犯七出也不得休弃。这种“限制中的允许”,本质上是对妇女基本生存权的保护。

比如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了一个案例:某男子以“口舌”为由休妻,妻子辩称自己已为公婆守丧三年,且被休后无家可归。法官最终判“三不去”成立,驳回休妻请求。这说明法律并非丈夫的“任意休妻令”,而是需要权衡伦理与生存现实。

“义绝”则是更具强制性的离婚规定,指夫妻双方或亲属间发生伦理严重冲突(如殴打对方父母、谋杀对方、通奸等),此时官府会强制离婚,违者治罪。与“七出”不同,“义绝”的触发条件涉及双方家族,且主动权在官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强势方(如夫家)的压迫。例如,若丈夫殴打妻子父母,即使妻子不愿离婚,官府也会强制解除婚姻,这种规定客观上保护了女方家族的尊严。

1.2突破性规则:和离与特殊情形下的主动离婚

“和离”即“两愿离”,《宋刑统》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意味着双方自愿离婚不受处罚。这看似简单的规则,实则是妇女权利的重要突破口——理论上,妇女可以通过“和离”主动结束婚姻,无需等待丈夫“七出”。当然,“和离”的实际操作中,家族干预普遍存在,但法律赋予的“自愿”原则,让妇女有了谈判的筹码。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殊情形下的“主动离婚权”。比如《宋刑统》规定:“夫出外三年不归,听妻改嫁”;“夫抑勒或纵容其妻为娼者,听离”;“被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而妻愿离者,听”。这些条款针对的是丈夫失职或犯罪行为,相当于赋予妇女“救济性离婚权”。以“夫外出三年不归”为例,在农业社会,丈夫长期失踪意味着家庭经济崩溃,妻子若守婚则可能饿死,法律允许改嫁实为生存权的保障。《夷坚志》中记载,抚州民妇阿刘因丈夫外出五年未归,经官府核实后改嫁,正是这一规则的体现。

1.3离婚后的权益:财产与再嫁的法律保障

离婚妇女的财产权是权利保障的关键。宋代“奁产”制度规定,女子出嫁时携带的嫁妆(包括土地、房产、首饰等)归其个人所有,即使离婚也可带走。《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多次出现“妻之奁产,夫家不得索取”的判词,甚至有案例中丈夫因侵占妻子奁产被官府责令归还。这种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让离婚妇女有了经济底气。

再嫁方面,宋代法律不仅不禁止,反而在某些情况下鼓励。比如《户令》规定:“诸夫丧百日外,服阕,欲改嫁者,听其自由”,对守丧期的限制较前代更宽松。社会层面,士大夫家族中妇女再嫁也不罕见——范仲淹在《义庄规矩》中专门规定给再嫁妇女资助钱物,欧阳修母亲、王安石儿媳均有再嫁经历。这种法律与社会的双重包容,让离婚妇女不至于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

二、元代离婚制度:民族融合下的变与不变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婚姻法律呈现“蒙汉杂糅”的特点。一方面,蒙古传统的“收继婚”(父死子收庶母、兄死弟收寡嫂)与汉族“礼义”冲突;另一方面,对宋代法律的部分继承又保留了汉族社会的基本规则。这种碰撞下,元代妇女在离婚中的权利呈现出复杂面貌。

2.1法律体系的多元性:汉法与蒙古法的博弈

元代没有统一的成文法典,法律主要由“条格”“断例”构成,其中涉及婚姻的规定既有对《宋刑统》的沿用,又有蒙古习惯法的渗透。例如,关于“七出”“三不去”,元代基本继承了宋代规则,但对“和离”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