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护肤品采购成本控制流程
作为在美妆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采购主管,我太清楚“成本控制”这四个字对企业的分量了。尤其是护肤品采购,原料种类多、质量要求高、市场波动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成本失控。这些年我带团队踩过坑、趟过路,也总结出一套能打硬仗的流程。今天就把这套流程掰开了揉碎了讲,既是复盘,也是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参考。
一、前期调研:把“市场脉搏”摸透
刚入行那会儿,我犯过最傻的错误就是“闷头下单”。有次为了赶新品上市,没做市场调研直接按老价格找供应商,结果货到付款时才发现,当月国际油脂价格涨了15%,供应商临时调价,光原料成本就多花了20万。从那以后我明白:成本控制的第一步,是先把市场摸透。
1.1原料价格动态追踪
护肤品的核心成本在原料,而原料价格受国际大宗商品(比如甘油、透明质酸、植物萃取物)、汇率、季节(比如柑橘类精油受产季影响)等因素波动极大。我们团队现在每天都会做三件事:一是通过行业协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比如找原料网、美丽修行供应链数据)抓取前一日价格;二是关注天气预报(比如云南干旱可能影响玫瑰精油产量)、国际局势(比如某原料主产国爆发疫情)等“黑天鹅”因素;三是建立“原料价格波动预警表”,比如设定“当XX原料价格周涨幅超5%时启动红色预警”,触发后立即组织会议讨论应对方案。
1.2竞品成本反向推算
有时候光看自己的账不够,还得“偷师”同行。比如我们新推一款美白精华,会买3-5款同定位竞品,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做成分分析(现在很多机构能做“反向工程”,测出核心成分浓度),再结合市场公开的原料价格,推算出竞品的原料成本区间。这不是为了打价格战,而是验证自己的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如果我们的成本比竞品高10%,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可能是供应商选得不够优,也可能是采购量没谈到位。
1.3内部需求精准对接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前端需求和采购的脱节。我见过研发部为了“提升使用感”,坚持用某进口高纯度烟酰胺,却没考虑到这款原料的价格是国产普通级的3倍;也见过销售部为了“包装高级感”,要求用特殊浮雕玻璃瓶,结果单个包材成本比常规款贵2块,首批订单10万瓶就多花20万。现在我们要求,每次采购前必须和研发、销售、生产开“需求确认会”,明确三个问题:①这个原料/包材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比如保湿精华的甘油,核心是保湿,不是“进口”标签)②是否有替代方案?(比如高纯度烟酰胺能否用复配其他成分替代)③用量能否优化?(比如包材的浮雕工艺,是否真的需要全瓶雕刻,局部雕刻是否足够)
二、供应商管理:从“交易关系”到“战略伙伴”
很多人觉得成本控制就是“砍价”,但我发现:和供应商斗智斗勇,最后往往两败俱伤——你压价太狠,对方可能偷工减料;你反复比价,对方不愿给你留库存,紧急订单时反而要付高价。这些年我们团队把供应商管理分成了“准入-评估-优化”三步,效果比单纯压价好得多。
2.1供应商准入:把好“质量关”和“成本关”
不是所有供应商都能进我们的“白名单”。举个例子,去年有个新供应商说能以市场价80%的价格提供透明质酸,我们派品控去工厂验厂,发现他们的生产车间卫生不达标,过滤设备还是十年前的老款,果断淘汰。现在我们的准入标准有三条“硬杠杠”:
资质关:必须有化妆品原料生产许可证、ISO22716认证(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进口原料还要提供海关报关单、入境检验检疫证明;
产能关:年产能必须是我们预估采购量的1.5倍以上(避免旺季断供),设备故障率低于3%(之前有供应商设备总坏,交货延迟了20天,导致我们错过大促);
成本潜力关:要求供应商提供成本构成明细(比如原料成本占60%、人工占20%、利润占15%、其他5%),如果利润空间过高(比如超过20%),说明还有谈判空间;如果原料成本占比异常(比如某原料突然说“运费涨了30%”,但我们查物流数据发现只涨了10%),就要警惕虚报。
2.2供应商动态评估:用数据说话
我们有个“供应商评分表”,每个季度更新一次,满分100分,其中:
成本(30分):实际采购价与市场均价的差额(比如低于均价5%得满分);
质量(30分):到货合格率(连续3批合格率100%加5分,出现1批不合格扣10分);
交期(20分):交货准时率(延迟1天扣2分,提前3天以上加3分);
服务(20分):响应速度(比如紧急订单48小时内回复加5分)、技术支持(比如帮忙解决配方问题加5分)。
评分低于60分的供应商会被列入“观察名单”,连续两次低于60分直接淘汰;评分85分以上的供应商,我们会优先给长单(比如签1年框架协议)、预付部分货款(缓解对方资金压力),对方也会回馈更优惠的价格和更稳定的供应。
2.3合作模式优化:让双方都“有利可图”
以前我们和供应商是“一单一谈”,现在改成了“分级合作”:
对于用量大、价格稳定的原料(比如基础保湿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