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养测试(月考)测试历史试卷.docxVIP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养测试(月考)测试历史试卷.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年江西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第一次素养测试(月考)测试卷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及解析(每小题3分,共60分)

1.D具备了复杂社会组织的特征

·解析:杨官寨遗址有成排房址、环壕、祭祀坑和丰富遗物,表明社会结构复杂,但尚

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2.C已出现早期社会分工

·解析: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和陶瓦表明天文观测和建筑技术分工,体现早期社会分工。

3.A政府强制迁徙

·解析:商代武丁时期对外征伐高峰,人口增长可能源于战争俘虏或强制迁徙。

4.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解析:钹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作为权力象征,体现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5.B农业生产成为食物主要来源(注:选项未完全显示,但根据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农作物

占比高,故推断)

·解析:苏家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中农作物种子占比较高,表明农业是主要食物来源。

6.C从侧重国本向强调君主转变

·解析:《商君书》重“国”,《韩非子》重“君”,反映思想从富国强兵向君主集权转变。

7.D突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人本思想

·解析:孔子强调“仁”是礼乐的基础,体现人本思想。

8.B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解析:荀子认为音乐能统一人心、治理社会,批判墨家非乐观点。

9.B尚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认同

·解析:儒生对封禅程序分歧,表明秦朝初期大一统文化认同未完全形成。

10.C意在贯彻秦制以强化地方控制

·解析:南郡文告强调法令执行,旨在推行秦制,加强地方管理。

11.C规范官吏权力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解析:“告”与“劾”区分官吏权限,体现权力分工和基层治理规范化。

12.B邮驿制度规范

·解析:秦汉简牍显示邮驿距离、时间有规定,文书有记录,表明制度规范。

13.A传统观念影响人才选拔

·解析:“任子”制基于血缘或功勋,体现传统世袭观念对选官的影响。

14.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解析:汉武帝设中朝制衡外朝,但挽留宰相,意在通过制衡加强皇权。

15.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解析:云南河泊所封泥有“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等,表明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16.D蔡邕亲撰郭泰碑文

·解析:多部史籍记载蔡邕为郭泰撰碑,且自认无愧,可认定这一事实。

17.D九品中正制渗透到文化生活中

·解析:围棋品评仿效九品中正制,反映该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18.A认同了中原文化

·解析:鲜卑拓跋部迁徙向中原,表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汉化趋势。

19.A士族势力的强大

·解析:正史列传以家族为单位,反映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兴盛。

20.D促进民族交融深化发展

·解析:云冈石窟艺术和鲜卑汉化现象,体现民族间文化交融。

二、非选择题答案(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春秋中晚期民族关系出现的变化及原因(6分)

·变化:从戎狄威胁华夏到戎狄蛮夷与华夏融合。

·原因:

·华夏各国通过称霸联合,实力增强,防御和征服戎狄能力提升。

·经济文化发展,各族交往频繁,文化礼俗差别减少。

·民族杂居,相互影响,促进融合。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0分)

·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

·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提倡性善论。

·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道法自然、小国寡民。

·庄子: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自由,齐物我。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社会大变革,封建制度瓦解,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尖锐。

·生产力提高(如铁器牛耕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利。

·学术环境宽松,诸侯“厚招游学”,士阶层活跃。

·文化发展,私学兴起,思想交流频繁。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天下观。(4分)

·材料一体现了以王畿为中心、层层外推的等级秩序天下观。

·“五服”制度(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以距离远近划分统治区域,强调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夷夏之别,反映“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念。

(2)列举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8分)

·军事扩张: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

·设置郡县: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

·西域经营:张骞通西域,征大宛,在轮台、渠犁设田卒和校尉。

·设立机构:汉宣帝设西域都护,管辖南北二路,加强中央对西域的控制。

·和亲政策:与乌孙和亲,联合对抗匈奴,扩大影响力。

·文化整合:推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试卷教辅一站式服务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试卷教辅一站式服务,最新真题,最新教辅!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1月3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