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钱经济与市场秩序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铜钱经济与市场秩序研究

引言

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前,指尖轻触斑驳的唐碑,恍惚能听见长安西市铜钱碰撞的清脆声响。那是一个铜钱真正”活”起来的时代——从长安西市的胡商货栈到江南水乡的米市酒肆,从敦煌壁画里的商旅驼队到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开元通宝”,唐代铜钱不仅是金属铸币,更是串联起帝国经济脉络的血脉。本文试图以铜钱为线索,剖开唐代市场秩序的肌理,看一枚小小的方孔钱如何重塑交易规则、连接城乡经济、甚至撬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一、唐代铜钱的铸造与流通:从”开元通宝”到市场血液

1.1铸币体系的革新:“开元通宝”的诞生与制度规范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下旨废除五铢钱,新铸”开元通宝”。这枚直径2.4厘米、重约4克的铜钱,绝非简单的货币更替。其名称突破了”半两”“五铢”以重量命名的传统,“开元”取”开创新纪元”之意,“通宝”则暗含”通行宝货”的经济理念,从命名上便宣告了货币职能的升级——不再是单纯的重量等价物,而是承载信用的交易媒介。

唐代铸币由中央严格管控,少府监下设10个铸钱监(玄宗时增至99炉),分布在铜料丰足的扬州、润州、宣州等地。《唐六典》记载,每炉每年铸钱3300贯,需用铜21200斤、白镴3700斤、黑铅5400斤。为保证质量,工匠需在钱背留下铸造地标记(如”洛”“益”等字),若发现偷工减料,《唐律疏议》规定”私铸者绞,从者配流”。这种标准化生产,让”开元通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货币。

1.2流通网络的扩张:从城市到乡村的渗透

铜钱的流通轨迹,映射着唐代经济的活力。长安东西两市”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有220行,西市更汇聚波斯、大食商人,每天进出的铜钱难以计数。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9000余枚铜钱中,90%是开元通宝,正是西市贸易繁荣的物证。

乡村市场的铜钱使用则经历了渐进过程。初唐时,农民交易仍以绢帛为主,“妇人蚕桑,男子耕耘,供家及输税而已”(《通典》)。中唐后,随着两税法推行(780年),“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农民需将粮食、布帛换成铜钱缴税,倒逼乡村集市兴起。敦煌文书P.3348《唐天宝六载(747年)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户籍》显示,当地农户已有”市钱”支出记录,说明铜钱已深入基层经济。

1.3货币体系的多元与博弈:铜钱与绢帛、金银的角力

尽管铜钱地位上升,唐代货币体系仍是多元的。绢帛作为”实物货币”,在大额交易和官方赏赐中仍被广泛使用——玄宗曾一次赐安禄山”绢帛百万匹”,杜甫诗中”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提到的”褰裳”交易,可能仍用绢帛计价。金银则多为贵族财富象征,1983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唐代银器窖藏,银铤上刻有”盐铁使进”字样,说明金银更多用于上供而非日常流通。

但铜钱的优势逐渐显现:绢帛需丈量分割,易损难存;金银价值过高,难以零用。《唐会要》载,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长安”市井交易,多用钱帛相半”,到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已”钱帛兼行,而钱重帛轻”。这种此消彼长,本质是市场对交易效率的选择——铜钱的标准化、便携性,更适应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

二、铜钱经济对市场秩序的重塑:从规则到生态

2.1交易规则的标准化:物价体系的形成与契约普及

铜钱的广泛使用,催生了更精细的物价体系。敦煌文书S.6133《唐大中四年(850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记录:“粟斗估钱三十文,麦斗估钱三十五文,布一端估钱四百文”。这种按”文”计价的方式,让交易摆脱了”以物易物”的模糊性。长安西市的”市令”每天还要”核校诸市斛斗秤度,辨其真伪”(《唐六典》),确保”一钱一货”的公平。

契约的普及更直观体现了铜钱的作用。吐鲁番出土的《唐咸亨四年(673年)西州前庭府杜队正买驼契》写着:“驼主康乌破延,买驼人杜交用,准状驼价银钱壹拾文。”契约中明确金额、交付时间、违约罚则(“若驼有寒盗者,一仰主知当,不关买人之事”),这种”钱契结合”的交易模式,让市场行为从”人情信用”转向”契约信用”,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2.2城市商业的勃兴:从”市坊分离”到”坊市交融”

初唐的长安严格遵循”市坊制度”:东市、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周围有围墙,“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唐会要》)。但铜钱带来的商业活力,很快突破了这种限制。中唐后,长安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长安志》),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王建诗),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王建诗)。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铜钱作为交易媒介的灵活性——无需像绢帛那样等待批量交易,小额铜钱可以支撑更频繁、更分散的买卖。

商业空间的拓展,还催生了新的经营形态。长安西市出现”柜坊”(类似银行,代存铜钱)、“飞钱”(类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