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小菜蛾实验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多维度分析与应用启示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又被称作小青虫、两头尖、吊丝虫等。其主要侵害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小菜蛾的危害极大,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口,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小菜蛾常集中于菜心为害,咬食生长点,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毁种重播。在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制种田,小菜蛾会咬食嫩茎、幼荚和种子,导致结实不良,产量大幅下降。
由于小菜蛾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使得其防治难度极大。在25°C时,小菜蛾的生命周期仅14天,但其生命力极其旺盛。它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再加上小菜蛾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这些因素都使得小菜蛾的种群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小菜蛾防治的主要手段。阿维菌素(Avermectin)作为一种16元大环内酯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高的杀虫活性,在小菜蛾的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阿维菌素作用靶标为γ-氨基丁酸(GABA)氯离子通道复合体,通过阻断神经传导系统而导致害虫死亡。它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能有效防治小菜蛾等多种害虫。
然而,随着阿维菌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小菜蛾对其抗性问题日益凸显。据报道,在福州地区,小菜蛾已对阿维菌素产生较强的抗性。抗性的产生不仅导致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下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成本,还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影响生态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药剂敏感性,对于科学合理使用阿维菌素、延缓抗性发展以及保障蔬菜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小菜蛾实验种群对阿维菌素的药剂敏感性,明确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敏感程度及其变化规律。同时,研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寄主植物)以及其他农药对小菜蛾阿维菌素药剂敏感性的影响,揭示影响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敏感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本研究,可为小菜蛾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一方面,明确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特征,有助于合理选择和使用阿维菌素,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滥用;另一方面,了解影响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敏感性的因素,能够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如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作物品种,调整阿维菌素的使用剂量和方法,或者选择与其他农药合理混用,以延缓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的发展,保障蔬菜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性。此外,本研究对于丰富害虫抗药性理论和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小菜蛾与阿维菌素概述
2.1小菜蛾生物学特性
小菜蛾成虫体型微小,体长仅仅6-7毫米,翅展为12-16毫米。其前后翅狭长,缘毛较长,停歇时两翅覆盖于体背呈屋脊状,前、后翅有黄白色、曲折的波状带纹,结合处形成3个连串的菱形斑纹,前翅缘毛长且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呈褐色并带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展,这些显著的形态特征使其易于辨认。小菜蛾的卵呈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多数为单粒产,大多产在叶背叶脉的凹陷处。初孵幼虫为深褐色,随后逐渐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在10-12毫米之间,呈典型的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体上生有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呈现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小菜蛾的蛹长5-8毫米,外被丝茧极薄如网,呈纺锤形,多附着在叶片上,初化蛹时为绿色,之后逐渐变为淡黄绿色,最后成为灰褐色。
小菜蛾在不同地区的发生代数差异显著。在北方地区,如黑龙江,每年发生3-4代;而在南方,像广东广州,每年可发生18-20代,海南更是高达22代。小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成虫白天隐藏于叶背面,只在受惊时作短距离飞行,夜晚则较为活跃,尤其是在19:00-23:00时段,喜欢在植株间短距离飞翔产卵。小菜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可有效诱杀成虫,从而减少虫源。小菜蛾的繁殖能力极强,雌性一次大约可产300枚卵,平均数量150个左右,六天后幼虫就可以孵出,且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极大地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小菜蛾幼虫通常只食用会分泌芥子油苷的十字花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析”之思维与方法在多领域问题解决中的价值探究.docx
- 基于29例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临床关联探究.docx
- 利多卡因硬膜外不同平面阻滞对丙泊酚TCI全麻诱导的多维度影响探究.docx
- 从《红楼梦》看文学价值的生成与启示.docx
- 界面自组装二维碳膜构筑高分子杂化材料:构建、性能与应用探索.docx
- 傅里叶定律下热弹性层积梁系统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研究.docx
- 分级结构ZnO微_纳米粉体的制备工艺与光催化性能优化研究.docx
- 成都市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的多维度剖析与影响因素探究.docx
- 磷霉素转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特性解析:从基础到应用的深入研究.docx
- 探索名核结构:中心语义与属性语义的深度剖析.docx
- 碱金属钼酸_碘酸盐与硼酸盐光学晶体:合成、结构及性质的深度剖析.docx
- 分层多气孔球形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ocx
- 社会支持网络对社会工作者工作投入的影响——以上海Y机构为例.docx
- 营口软土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参数的真三轴试验研究.docx
- 氯苯甲酸降解菌的探寻与特性解析:开启环境修复新征程.docx
- 探索头朝向与注视偏转角度对凝视效应的多维度影响.docx
- 表界面性质调控嵌段聚合物自组装薄膜取向的深度探究.docx
- 广东省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系统发育特征与共生匹配性解析.docx
- 聚碳酸酯二氧化硅核壳介孔复合微球:制备工艺、表征技术与性能研究.docx
- 甘蓝型油菜耐淹性状的遗传解析与QTL定位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