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范文]马革裹尸的典故.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革裹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源自东汉名将马援的壮烈事迹。这一成语原指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英勇精神,后引申为志士仁人为理想事业献出生命的崇高品格。马援作为东汉开国功臣,其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言壮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武将的忠勇气概,更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象征。本文将从典故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三个维度,系统梳理马革裹尸这一经典成语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生于西汉末年,卒于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马援因平定陇西隗嚣割据势力有功,被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马援率军南征。在出征前,马援对友人慷慨陈词: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番话充分展现了他为国效忠、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平定了叛乱。然而,在平定交趾后,马援并未就此功成身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五溪蛮夷再次叛乱,时年已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缨出征。光武帝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起初并未应允,但马援坚持请求,最终获准率军南征。不幸的是,在征讨过程中,马援因军中疫病流行而病逝于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的忠诚与勇气,为后世树立了忠君报国的典范,也使马革裹尸这一典故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象征。

马援马革裹尸的壮烈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忠勇气概,更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这一典故历经千年传承,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载,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从唐代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到宋代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悲壮,再到近代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都可以看到马革裹尸精神的一脉相承。

在当代社会,马革裹尸的典故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国防战线上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在科研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亦或是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都可以从马革裹尸的典故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马革裹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忠诚、勇敢、奉献等价值观念,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让马革裹尸的典故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文档评论(0)

黄博衍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