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宅建筑下民俗文化的传承
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大院是双江古镇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其布局与古镇传统建筑一致,临街道而建。下面是XX整理的民宅建筑下民俗文化的传承,欢迎来参考!
摘要:
民俗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深层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重庆潼南杨氏民宅建筑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民宅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民俗特色、雕刻艺术、装饰图案、数数运用的寓意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关键词:
杨宅;建筑特色;民俗文化;传承
一、建筑概况
杨氏民宅位于重庆市潼南县西北10公里的双江古镇正街北端,坐西南,面东北,背依“微星坡”,前临“猴溪”,面向涪江,左右金龙山、银龙山环抱。后临绵壁公路,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民宅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双江镇首富杨守鲁的家宅,因其宅基地原为广袤的桑园和良田,平旷如坝,故俗称“田坝大院”。大院主人杨守鲁,官名濬,字宣哲,生于清道光三十年,卒于民国7年,为清例贡生,以县丞指分江西试用,加布政使司理问衔。因家事羁绊而未曾上任,捐叙五品顶戴,诰封朝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在双江拥有田产1600多亩,并在涪江一带经营米、盐生意百余年,利用其祖上杨世绥“杨三泰”老字号商号的影响,在重庆开设“川源通”商号,在重庆和成都沿线的商贾界颇有名气。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四年,历时12年于光绪庚寅年落成,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房屋建成后又聘请工匠雕刻神龛等用工3年,前后工期长达15年之久。建国后,杨氏民宅被收归军产,一直常驻部队,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2002年,部队将杨氏民宅移交给潼南县人民政府,由县文物部门负责管理和保护。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氏民宅为穿逗式、抬梁式组合式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立长方形,横列四进单元房舍,纵深跨院成复四合院,有主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主要建筑分布于纵轴线上,有前院、中院、内院和后院四重院落。杨氏民宅坐西南面东北,中轴线上为主要建筑,面阔七间,共四进,共有大、小房屋,厅、堂51间,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呈复四合院布局。每进均建天井、栏杆、回廊、花台。主建筑左侧另建附属建筑,有甬道相通。宅后建有对称的小花园,宅外另辟面积3亩的荷花池,总占地面积约10亩,房宅四周以方砖砌风火墙,墙头呈驼峰形;建筑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空间开敞流通,层层递进,美观大方,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保存完好。是重庆市唯一的一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院落,在整个巴蜀地区及国内都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电视连续剧《凌汤圆》、《故乡的足迹》、《雾都雾都》、《母亲母亲》等众多镜头都利用此建筑拍摄。
二、建筑特色
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大院是双江古镇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其布局与古镇传统建筑一致,临街道而建。主人在选址上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大院背依“微星坡”,正面对着涪江岸边,右左有金龙山和银龙山相环抱,山上“金龙”和“银龙”两相对峙的古寺,四野铺展开阔,前面“猴溪”涓涓环流。依据地形地势上“背山面水”,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择居观。巧妙地将建筑布局嵌入到优美的环境中,并利用地形地貌自然特点与建筑结合。
建筑设计———科学合理的体现大院布局严谨,讲究对称,主次分明,卑尊有序,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科学合理,环境优美,通风、采光、排水性能都十分良好。除中轴线上的当心间为石板地坪外,余皆装有木板地楼及天花板。地楼与地平之间留有高50厘米的空间,并在前后的地栿之下,设置有多个对称的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以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木质楼板受到地下湿气的浸蚀。如今,木质楼板已逾百年,依然保持如新。每进院落的中心设有天井,多处理为“天井三檐平”或“天井四檐平”。天井的两侧设有地下水道,道口铺“古钱纹”地漏,有效阻止其他杂物进入水道,以保证排水的畅通。各院开侧门以通甬道,既可各自关闭与外隔绝自成院落,又可经甬道与各院相通,直至后花园。建筑造型轻巧典雅,空间开敞流通。装修精细,色彩内外迥异,对比强烈。
三、民俗文化传承
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对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大院平面布局和建造模式都严格遵循清代礼制。对称性与轴线性观念强,是儒家思想“礼制”的规制,体现了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房屋主人杨守鲁,清末和民国时期掌管着遂宁县团练、当地保甲及其地方公务,常调停民众纠纷,维护治安秩序,在官府及民众间颇有声望。杨氏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高低贵贱思想特别严重。佛教、道教将世间分为三界,儒家将人分为三等,即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于是在建房之时,杨守鲁将人的高贵、一般、低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