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教案.docxVIP

2025年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准确描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主要传播媒介及典型症状;2.掌握伊蚊孳生环境的识别方法;3.理解“清除蚊虫孳生地”在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能力目标:1.能独立排查家庭/校园内的伊蚊孳生风险点并提出整改措施;2.能向家人、同伴清晰讲解两种疾病的预防要点;3.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无蚊环境”设计方案。

情感目标:1.增强对蚊虫传播疾病的科学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2.树立“防控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社区防蚊行动;3.培养观察生活、关注细节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伊蚊孳生环境的识别与清除方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区分及预防核心措施。

难点:引导学生将“清除积水”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微小积水”与疾病传播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

1.实物教具:伊蚊成虫模型(展示黑白相间的身体特征)、常见孳生容器(废旧矿泉水瓶、花盆托盘、轮胎切片)、灭蚊工具(电蚊拍、蚊帐、含避蚊胺的驱蚊液)。

2.多媒体素材:2分钟动画《一只伊蚊的24小时》(演示伊蚊产卵、吸血、传播病毒的过程);本地2024年登革热病例分布热力图(模糊具体地址);患者症状对比图(登革热:高热+皮疹+肌肉痛;基孔肯雅热:高热+关节剧痛+皮疹)。

3.互动材料:小组任务卡(附校园/家庭场景图,标注潜在积水点)、《防蚊自查表》(含“是否倒置空花盆”“是否清理阳台落叶”等10项检查项)、积分贴(用于小组竞赛奖励)。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身边的隐形威胁”(10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校园实景照片:操场角落的废弃水桶、教室后窗的盆栽托盘、楼梯间的饮料瓶。提问:“这些场景常见吗?如果里面有积水,可能带来什么风险?”

播放动画《一只伊蚊的24小时》,旁白讲解:“伊蚊的卵能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遇到雨水3-5天就能孵化成幼虫。一只雌蚊一生可产500-1000颗卵,而每只带毒伊蚊叮咬1人,就可能传播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毒。”

结合本地2024年数据:“去年夏季,因小区绿化带废旧轮胎积水,某社区1周内报告5例登革热病例。这说明,看似普通的积水,可能是疾病传播的‘导火索’。”

环节二:知识解码——“两种疾病的异同点”(15分钟)

1.病原体与传播媒介

教师手持伊蚊模型,指出关键特征:“伊蚊(俗称花蚊子)身体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喜欢白天活动,尤其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活跃。它是登革热病毒(RNA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病毒(甲病毒属)的共同传播媒介。”

强调:“两种疾病都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所以防蚊灭蚊是关键。”

2.症状对比(表格辅助)

|症状/疾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

|潜伏期|3-14天(常见5-7天)|2-12天(常见4-7天)|

|典型表现|高热(>39℃)、剧烈头痛、肌肉/骨痛、皮疹、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高热、关节剧痛(多为小关节,如手指、脚踝)、皮疹、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持续数月|

|重症风险|少数发展为登革出血热/休克|无直接致死病例,但关节痛可能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教师补充:“两种疾病早期症状相似(高热、皮疹),但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剧烈,像‘骨头被拆开’;登革热的肌肉痛更明显,可能伴随眼眶痛。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液检测确诊。”

环节三:互动探究——“寻找身边的‘蚊子产房’”(20分钟)

任务1:小组竞赛“火眼金睛找孳生地”

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发放1张场景图(校园操场、教室阳台、家庭厨房、社区绿化带),图中隐藏5-8处潜在积水点(如:未盖严的垃圾桶、空调接水盘、废弃的鱼缸、塑料布凹陷处)。

要求:5分钟内圈出所有积水点,并标注“高风险”(积水>3天)或“低风险”(积水<3天)。

各组汇报后,教师用红色标记补充遗漏点,强调:“伊蚊幼虫(孑孓)需要7-10天发育为成虫,所以任何积水超过3天的容器,都是‘蚊子产房’。”

任务2:“清除积水我有招”讨论

针对高风险积水点(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小组讨论清除方法。教师总结实用技巧:

-废弃容器:彻底清洗后倒置或打孔(破坏储水能力);

-花盆托盘:垫石子(水渗透后无积水)或3天内换水1次;

-空调接水盘:定期清理落叶,保持排水口畅通;

-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