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分子在建材方面的应用第61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汽车中高分子约占18%。保险杠橡胶轮胎密封圈大型覆盖件窗玻璃油漆PP方向盘PC挡风玻璃车灯高分子在交通运输的应用第62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分子材料占飞机总重的65%。(因为即使采用最轻的铝/钛合金,其比重也大于2.7,而高分子材料的比重为1.5左右)飞机第63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分子在航天的应用**第64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卫星返回舱重返大气层时的速度是每秒8公里,其顶端产生的温度为1570℃。所以需要隔热层。隔热层用的是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原理:(1)在烧蚀过程中材料分解而消耗热量。(2)产生气体使边界层变厚而降低热的传导。(3)表面可达足够高的温度把热量再辐射出去。酚醛树脂用作烧蚀材料第65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分子科学的创立第66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1920年德国人史道丁格(Staudinger,又译为、斯托丁格、施陶丁格)发表了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他提出了“高分子”、“长链大分子”的概念。从而确立了高分子学说。第67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施陶丁格小传(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为化学教授;1920年,发表“论聚合”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橡胶和纤维素》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第68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分子科学的创始人施陶丁格的故事早在1861年,胶体化学的奠基人英国化学家格雷阿姆曾将高分子与胶体进行比较,并从高分子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等胶体性质出发,提出了高分子是胶体的理论。胶体论者拿胶体化学的理论来套高分子物质,认为纤维素是葡萄糖的缔合体(即小分子的物理集合)。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某些高分子的性质,得到许多化学家的支持。在当时只有德国有机化学家施陶丁格不同意胶体论者的上述看法。1920年施陶丁格发表了“论聚合”的论文,他从研究甲醛和丙二烯的聚合反应出发,认为聚合不同于缔合,分子靠正常的化学键结合起来。这篇论文的发表,就象在一潭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一块石头,引起了一场激烈而又严肃的学术论战。小故事第69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922年,施陶丁格进而提出了高分子是由长链大分子构成的观点,动摇了传统的胶体理论的基础。胶体论者坚持认为,天然橡胶是通过部分价键缔合起来的,这种缔合归结于异戊二烯的不饱和状态。他们自信地预言:橡胶加氢将会破坏这种缔合,得到的产物将是一种低沸点的低分子烷烃。针对这一点,施陶丁格研究了天然橡胶的加氢过程,结果得到的是加氢橡胶而不是低分子烷烃,而且加氢橡胶在性质上与天然橡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结论增强了他关于天然橡胶是由长链大分子构成的信念。随后他又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多聚甲醛和聚苯乙烯,指出它们的结构同样是由共价键结合形成的长链大分子。第70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施陶丁格的观点继续遭到胶体论者的激烈反对,有的学者曾劝告说:“离开大分子这个概念吧!根本不可能有大分子那样的东西。”但是施陶丁格没有退却;他更认真地开展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为此他先后在1924年及1926年召开的德国博物学及医学会议上,1925年召开的德国化学会的会议上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大分子理论,与胶体论者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辩论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施陶丁格认为测定高分子溶液的黏度可以换算出其分子量,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少就可以确定它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胶体论者则认为黏度和分子量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当时缺乏必要的实验证明,施陶丁格显得较被动,处于劣势。第71页,共13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施陶丁格没有却步,而是通过反复的研究,终于在黏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式(即著名的施陶丁格方程)。辩论的另一个问题是高分子结构中晶胞与其分子的关系。双方都使用X射线衍射法来观测纤维素,都发现单体与晶胞大小很接近,对此双方的看法截然不同。胶体论者认为一个晶胞就是一个分子,晶胞通过晶格力相互缔合形成高分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