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夏商货币萌芽与交易形式
站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台基上,指尖轻触3800年前的陶片,那些粗粝的纹路里仿佛还残留着先民交易时的温度。夏商两代(约前2070年—前1046年)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阶段,不仅见证了青铜文明的初兴、城邑的崛起,更在经济领域完成了从原始物物交换到货币萌芽的关键跨越。这种跨越不是突然的裂变,而是农业发展、手工业分化、跨区域需求共同催生的渐变过程。今天,我们不妨沿着考古发现的线索,结合文献片段的蛛丝马迹,去还原那段“以物易物”向“以贝为宝”过渡的生动历史。
一、夏商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交易需求
要理解货币的萌芽,首先得看它生长的土壤。夏商两代的经济结构,恰似一棵逐渐分枝的大树——根是农业的稳固,干是手工业的独立,枝叶则是因分工产生的交换需求。
(一)从“靠天吃饭”到“五谷丰登”:农业的质变
在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灰坑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炭化的粟、黍、小麦、大豆遗存;二里头遗址的窖穴中,更出土了大量储存的稻谷。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夏代的农业已摆脱原始采集的粗放,进入“五谷齐备”的稳定阶段。商代甲骨文中“禾”“黍”“麦”等字的频繁出现,以及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石镰、蚌铲等农具,进一步印证了农业的精细化——人们开始用牛耕(卜辞中“犁”字的象形),掌握了灌溉技术(甲骨文中“井”与“田”的组合),甚至有了“丰年”“歉年”的概念。农业的稳定不仅养活了更多人口,更让“剩余产品”成为可能——当一个家庭的粮食除了自给还能多出几袋,交换的种子就埋下了。
(二)“百工”初现:手工业的独立与专业化
如果说农业是经济的基石,手工业则是交换的催化剂。夏代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区,面积达1万平方米,出土的陶范、坩埚碎片显示,这里能铸造礼器、兵器、工具;制陶作坊里,白陶、黑陶的烧造技术已相当成熟,甚至出现了原始青瓷。到了商代,手工业更是细化成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纺织等多个门类。殷墟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一次能铸造数百件青铜器;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涵盖礼器、仪仗、工具、装饰等10余类,显然出自不同工匠之手。当制陶的不再种粮、铸铜的不再织布,他们必须通过交换获取生活所需,这就像给经济机器装了发动机。
(三)“千里求珍”:跨区域资源的刚性需求
夏商先民的生活,远不是“自给自足”四个字能概括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其原料来自湖北郧县;商代妇好墓的7000多枚海贝,绝大多数是来自南海甚至印度洋的货贝;殷墟青铜器的锡料,经检测可能来自云南个旧。这些跨区域的资源需求,让交换突破了部落界限。比如,中原的粮食、陶器需要换南方的盐,东方的海贝需要换西部的玉石,北方的皮毛需要换中原的青铜器。这种“互补型”需求,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分散的部落、方国串成了早期的经济网络。
二、夏代:货币萌芽的“前奏曲”
如果把中国货币史比作一首交响乐,夏代就是那若隐若现的前奏——没有明确的“货币”,但交换规则正在悄悄形成。
(一)“以物易物”的朴素逻辑
在夏代的遗址里,我们很难找到专门的“交易场所”,但交换行为却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二里头遗址的平民墓中,随葬品多是陶鼎、陶罐、石斧,而贵族墓里除了这些,还有绿松石饰、玉璋、青铜牌饰。这种差异暗示:贵族可能通过交换获得了更稀缺的物品。当时的交换规则很简单:“我需要你的,你需要我的”。比如,住在河边的部落用鱼干换山里的兽皮,擅长制陶的家族用陶罐换农民的粮食。但这种交换有个大问题——“需求巧合”太难满足:我有粮食想换陶器,可制陶的人可能刚收了一堆粮食,更想要兽皮,这时候交换就卡壳了。
(二)“特殊商品”的悄然崛起
为了突破“需求巧合”的限制,一些“大家都想要”的东西开始被优先接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璋、玉钺,虽然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但考古学家发现,部分玉礼器的制作地点与出土地点并不一致——比如一件玉璋的原料来自陕西蓝田,却出现在河南偃师的贵族墓中。这说明玉可能已具备“交换媒介”的功能:贵族用玉从其他部落换青铜原料,或者用玉作为“信誉凭证”,让交换可以延迟完成。另外,海贝在夏代也开始出现,二里头遗址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背部有简单穿孔,可能被串成饰品,但这种“美丽的稀有物”已被先民注意到其潜在的交换价值。
(三)考古实证:二里头的“经济密码”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拼凑出夏代交换的大致图景。在遗址的中心区,有一条宽约10米的道路,路面上有清晰的车辙印,这可能是早期的“商路”;铸铜作坊附近的灰坑里,发现了大量来自长江流域的硬陶片,说明存在远距离的陶器贸易;贵族墓中随葬的青铜牌饰,其镶嵌的绿松石来自1000公里外的湖北,这种“长途运输”不可能靠偶然的馈赠,必然是有组织的交换。更有意思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着类似“×”“○”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早期的“记数符号”,用于记录交换的数量——这或许是货币“价值尺度”功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