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祈福”市场中的科举传统与现代焦虑.docxVIP

“考研祈福”市场中的科举传统与现代焦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研祈福”市场中的科举传统与现代焦虑

摘要: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与社会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宏大背景下,“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已演变为当代中国青年继高考之后面临的又一场关键性人生战役。与此相伴,一个融合了传统信仰、现代商业与青年焦虑的“考研祈福”市场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新兴消费现象的社会文化逻辑,聚焦于其如何策略性地挪用与再造“科举”这一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探讨这一看似非理性的“仪式性消费”实践,如何成为当代青年用以安放与协商其“现代性焦虑”的核心场域。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数字民族志的视角,对主流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上大量“考研祈福”商品、营销话语及用户评论进行系统性的话语分析与符号学解码。研究发现,“考研祈福”市场的核心运作机制,在于将无形的、不可控的“运气”或“神佑”,转化为一套可被购买、可被展示、可被体验的具象化“符号商品”。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三个层面:其一,是“传统的商品化再发明”,即通过营销话语,将文昌帝君、孔庙、魁星等传统科举信仰符号,与现代商品(如“上岸笔”、“必胜符”)进行强行链接,创造出一种看似古老实则全新的“符号效力”;其二,是“焦虑的情感性外包”,即考生通过购买行为,将自身对于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与无力感,象征性地“外包”给商品所承载的超自然力量,从而获得一种即时的心理慰藉与控制感幻觉;其三,是“希望的社群化展演”,即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交换“祈福”符号与体验,考生们构建起一个相互确认、彼此祝福的“想象的幸运共同体”,以此来对抗孤军奋战的原子化处境。本文认为,“考研祈得”市场并非简单的“迷信复归”,而是一面精准折射当代青年生存困境的棱镜。它是一场在消费主义逻辑下展开的、深刻的自我疗愈与群体认同实践,揭示了在面对巨大的结构性压力时,个体是如何创造性地调用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心理安慰剂”,以维系在“内卷化”社会中的主体性与希望感。

关键词:考研祈福,科举传统,现代焦虑,仪式性消费,符号商品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与社会对高学历的持续追捧,共同将“考研”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点。逐年攀升的报考人数与相对稳定的录取名额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得这场选拔性考试的竞争惨烈程度,被考生们形象地喻为“第二次高考”乃至“新时代的科举”。在这场关乎个人未来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战役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深切地体会到一种由巨大不确定性所引发的深刻焦虑。当个人的努力奋斗在日益“内卷化”的竞争格局中,似乎已不足以确保一个理想的结果时,人们开始寻求来自其他维度的力量支持。

正是在这一宏大的社会心态背景下,一个看似与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相悖的“考研祈福”市场,以一种令人瞩目的速度悄然兴起并发展壮大。在线上电商平台,搜索“考研祈福”,成千上万种商品琳琅满目:印有“一战成硕”、“必定上岸”字样的“上岸笔”;声称在孔庙或文昌阁开过光的“文昌符”;乃至提供“代客祈福”服务的虚拟商品,卖家可以根据客户信息,在指定的寺庙为其烧香许愿并提供视频证明。在线下,各大城市的孔庙、文昌庙等与“文运”相关的宗教场所,在考研季期间更是香火鼎盛,挂满了写着考生姓名与目标院校的红色祈福牌。这一现象,将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最前沿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杂糅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景观。

这一现象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观察在一个急速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是如何被重新激活、改造与消费的,以及个体是如何在面对宏大的结构性压力时,寻求心理慰藉与意义支撑的。当一个接受了十余年科学教育的青年,在深夜下单购买一支“开光笔”时,他/她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对科学理性的背叛,还是一种在理性失效之处寻求补充的实用主义策略?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其背后所遵循的商业逻辑与文化逻辑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并回应了当代青年的深层焦虑?因此,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考研祈福”市场是如何策略性地挪用与再造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文化传统,来建构其商品与服务的“合法性”与“吸引力”的?这一以“仪式性消费”为核心的实践,如何成为当代“考研”青年用以应对与协商其现代性焦虑的一种重要社会文化机制?最终,这一新兴的消费市场,深刻地揭示了在当代中国,传统信仰、现代商业逻辑与个体心理需求三者之间怎样一种复杂的互动与共生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考研祈福”市场的社会学考察,跳出“迷信”与“理性”的二元对立框架,深入其文化肌理,剖析其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病理”的症候与个体应对策略的复杂内涵。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引言之后将系统梳理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随后阐述本研究采用的质性研究方法;核心部分将对研究发现进行呈现与深入讨论;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二、文献综述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