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坊市制的社会功能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坊市制的社会功能研究

引言

若将唐代城市比作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坊市制便是那贯穿整幅画卷的经线与纬线。这座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在城市管理上创造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制度——坊市制。它不仅是城墙内的空间划分,更是帝国秩序的微观投射,是经济脉动的调控器,是文化基因的培育皿。当我们站在西安城墙遗址上,望着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很难想象千年前的长安城,108座坊如棋盘般整齐排列,东西两市的胡商驼铃与坊内的市井炊烟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共生共融。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制度的空间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坊市制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还原一个更立体、更有温度的盛唐城市图景。

一、坊市制的制度框架与空间形态:城市管理的“精密网格”

要理解坊市制的社会功能,首先需要厘清其制度设计的底层逻辑。简单来说,坊市制是一种“封闭性空间管理体系”,核心是将城市划分为“坊”(居住区)与“市”(商业区)两大功能区,通过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有序管理。

1.1坊与市的物理边界:城墙内的“小宇宙”

以长安城为例,这座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大都城,被朱雀大街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各设54坊(后增为55坊),共计108坊。每座坊均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四周筑起高约3米的夯土坊墙,墙厚约2米,仅设东西或南北两门(大坊设四门)。据考古实测,长安城中的普通坊约500米见方,相当于现代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而大明宫旁的永兴坊等“大坊”,面积可达1平方公里。坊墙并非简单的隔离物,而是制度权威的物质化体现——《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翻墙者要受杖刑,足见对空间秩序的重视。

市的设置则更显匠心。长安城设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约1平方公里),洛阳城设南市、北市、西市,扬州、成都等大都会也依循“双市制”。市的四周同样筑墙,称为“阛”(外城)与“阓”(内城),市内以“井”字形街道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集中同类商铺。考古发现西市遗址中,街道宽达16米,两侧店铺遗址密集,出土的波斯银币、骆驼俑、三彩器等文物,印证了“胡商云集”的记载。这种“集中设市”的设计,既避免了商业活动对居住区的干扰,又通过空间聚合形成规模效应,堪称早期“商业综合体”的雏形。

1.2时间与秩序的绑定:晨鼓暮鼓中的生活节奏

如果说坊墙是空间的界限,那么鼓角则是时间的指挥棒。唐制规定:“五更三筹,击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定,鼓八百声而门闭”。每天清晨,太极宫的“晓鼓”敲响,各坊市的街鼓依次应和,坊门开启,居民开始一天的活动;黄昏时分,“暮鼓”连敲800下,坊门关闭,夜市被严格禁止(中晚唐前)。这种“晨启暮闭”的时间管理,不仅是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更是对社会生活节奏的统一调度。

以长安崇仁坊为例,这里靠近皇城春明门,是举子、选人(候补官员)的聚居地。《唐国史补》记载“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但实际上这是中晚唐坊市制松动后的景象。在制度严格的初盛唐,崇仁坊的夜晚必然是“坊门深闭,灯火渐熄”,举子们只能在白天去东市买书,或到平康坊(妓院集中区)放松——而平康坊的“风流”,也仅限于昼间的笙歌。这种时间约束看似严苛,却为城市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秩序美感:人们的生活被纳入统一的时间坐标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节奏,在城市中以更精密的方式延续。

二、经济整合功能:商业活动的“规范器”与“加速器”

坊市制常被误解为“抑制商业”的制度,实则不然。在农业文明占主导的唐代,坊市制通过空间集中、行业规范、交易监管,反而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2.1空间聚合:从“散市”到“专业市场”的跃升

在坊市制确立前,南北朝的城市商业多为“草市”“墟市”,即临时集市,交易地点不固定,规模有限。唐代将市集中于固定区域,首先解决了“交易场所不稳定”的问题。以长安西市为例,据《两京新记》记载,市内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所谓“行”即同业行会,“邸”是仓库兼货栈。这种“一行一区域”的布局,使同类商品集中交易,既方便买家比价,又促进了行业竞争。如西市的“药行”集中了来自西域的乳香、来自岭南的沉香,药商们为吸引顾客,会在门前悬挂“胡商秘制”“宫廷御方”的招牌;“绢行”则陈列着益州的锦、定州的绫,甚至波斯的胡锦,形成“货比三家”的商业生态。

这种空间聚合还催生了“行头”(行会首领)制度。行头负责制定行规、协调价格、处理纠纷,甚至代表行业与官府沟通。敦煌文书《唐沙州某市时价簿》中,记录了各行行头签署的物价协议,如“布行准估每匹上直钱肆佰捌拾文,次肆佰柒拾文,下肆佰陆拾文”,说明行会已具备一定的自治功能。可以说,坊市制下的“市”,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商业组织化、专业化的起点。

2.2交易规范:从“随意”到“制度”的跨越

唐代对市的管理细致到令人惊叹。首先是“质剂”(契约)制度,凡交易奴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