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太常博士与儒学制度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太常博士与儒学制度化

引言

站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夯土台基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秦岭,风里似乎还能吹来两千年前的书简墨香。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型期——从“霸王道杂之”的多元思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定型;从松散的学术传承,到体系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群体始终站在浪潮中心,他们既是经典的守护者,又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制度的设计者——这便是汉代的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的身影,贯穿了从汉高祖“过鲁祀孔”到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的儒学复兴全程。他们的秩俸不过六百石,却能参与朝议;他们的日常是校勘简帛、教授生徒,却推动着整个帝国的文化转向。要理解汉代儒学如何从民间学说演变为“制度性儒学”,必须从太常博士的职能演变、学术实践与政治互动入手,揭开这段“以学统塑政统”的历史密码。

一、太常博士的历史渊源与职能嬗变

1.1从“秦博士”到“汉博士”:身份的延续与突破

博士之职并非汉代首创。早在战国时期,齐稷下学宫便有“博士”之称,《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可见其最初是对博学之士的泛称。秦统一后,博士被纳入官僚体系,《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此时的博士虽有“通古今”之责,却无明确的学术偏向——淳于越以儒家身份谏言分封,伏生以治《尚书》为博士,而卢生、侯生则是方术之士,体现了秦代“兼收百家”的博士构成。

汉承秦制,却对博士制度进行了关键改造。汉高祖刘邦初轻儒生,曾“溺儒冠”以示轻蔑,但叔孙通率鲁地儒生制定朝仪后,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拜叔孙通为太常,博士制度得以保留。文景时期,博士队伍逐渐扩大,《汉旧仪》载“文帝博士七十余人”,但此时的博士仍未脱离“杂学”特征:晁错曾从伏生受《尚书》而为博士,贾谊以通诸家之书为博士,甚至有“博士弟子”习法家之学的记载。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置五经博士”,将博士员额限定为专治《诗》《书》《礼》《易》《春秋》的儒者,至此博士彻底“儒学化”,成为官方儒学的核心载体。

1.2太常博士的职能体系:学术、教育与政治的三重担当

汉代太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其属官包括太乐、太祝、太宰等,而博士署亦隶于太常之下,故称“太常博士”。这一隶属关系绝非偶然——宗庙礼仪本是儒家“礼治”的核心,将博士置于太常之下,暗含着以学术支撑礼制、以礼制强化统治的深意。

太常博士的职能可概括为三大类:

其一,“通经顾问”。皇帝遇有典礼、祭祀、灾异等事务,常召博士咨询。如汉武帝欲封禅,“尽罢诸儒弗用”后仍需“颇采儒术以文之”;汉宣帝时“匈奴来朝,上思股肱之美”,诏博士作《箫韶》乐舞以彰德化。这些咨询看似具体,实则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博士们引《春秋》论灾异,据《周礼》定郊祀,将经典从纸帛转化为现实政治的指导原则。

其二,“典教国学”。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奏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太常博士既是太学的教师,又是学生的选拔者——“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弟子学习一年后经“射策”考试,通一艺即可补文学掌故,高第者可为郎中。这种“以经取士”的模式,使博士从“学术权威”变为“教育权威”,进而成为“政治权威”的输送者。

其三,“校雠经典”。汉代简牍传抄易讹,经典版本多有差异,博士承担着校勘、注释、统一经说的重任。如孔安国以“今文《尚书》”校“古文《尚书》”,发现“多十六篇”;施雠、孟喜、梁丘贺各自整理《易》学,形成“施氏易”“孟氏易”等学派;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的石渠阁会议,更由博士们“讲论五经同异”,最终由皇帝“称制临决”,确立了官方经学的权威解释。

从“百家博士”到“五经博士”,从“顾问之官”到“教化之师”,太常博士的职能嬗变,本质上是儒学从“民间学术”向“官方意识形态”转型的制度映射。他们不再是散落民间的经师,而是被纳入帝国官僚体系的“文化官僚”,其言行举止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二、太常博士与儒学制度化的实践路径

2.1经典定本:从“师法”到“家法”的学术规范

儒学要成为“制度”,首先需有统一的经典文本与解释体系。汉代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经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多由秦代博士口传而来(如伏生传《尚书》);古文经用战国文字书写,多为汉代出土的简牍(如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所得《古文尚书》)。两种文本的差异,既涉及文字训诂,更关乎政治立场——今文经学家强调“通经致用”,常借《春秋》“微言大义”批评现实;古文经学家则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太常博士在经典定本中扮演了“仲裁者”角色。汉武帝初置五经博士时,所立皆为今文经:《诗》有鲁、齐、韩三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礼》有后氏,《易》有施、孟、梁丘,《春秋》有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