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从军北征》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益《从军北征》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益《从军北征》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带拼音标注)

从军北征

唐?李益

tiānshānxuěhòuhǎifēnghán,héngdípiānchuīxínglùnán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qìlǐzhēngrénsānshíwàn,yìshíhuíshǒuyuèzhōngkàn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二、译文

天山下过大雪之后,从青海湖吹来的风更添寒意,

横握的笛子偏偏吹起了凄婉的《行路难》。

沙漠里三十万出征的将士,

这一刻全都回过头,朝着月亮望去。

三、重点注释

天山:此处指西域的天山山脉,并非特指某一段,是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域符号,象征着遥远苦寒的边疆。

海:并非指海洋,而是唐代对西北大湖的称呼,此处特指青海湖,位于今青海境内,是边塞行军途中的重要地理标识。

横笛:一种横吹的竹制管乐器,在边塞诗中常作为触发乡愁的意象,其声凄清,易勾起征人的思乡之情。

偏:此处作“偏偏、特意”讲,暗含笛声不合时宜却直击人心的意味,强化了征人情感被触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行路难:古乐府曲名,原为表达世路艰难、离别愁绪的曲调,此处借曲名暗喻征人前路坎坷、归乡无望的处境。

碛(qì):指沙漠、戈壁,是边塞最典型的地貌,“碛里”二字精准勾勒出征人所处的荒凉环境。

征人:指出征戍边的士兵,中唐时因长征兵制度,许多士兵长期驻守边疆,思乡之情尤为浓烈。

月中看:望着月亮,“月”是古典诗词中经典的思乡意象,无论征人故乡在何处,都能共望一轮明月,成为情感的寄托。

四、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代宗大历四年(769),他年仅21岁便考中进士,授郑县尉,却因久不得升迁,毅然弃职漫游幽州、河朔一带,在边塞从军近二十年,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苦寒与战乱。

这段“五在兵间”的边塞生涯,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他现存诗作174首,其中边塞诗约50首,占比近三分之一。早期诗作尚存盛唐余韵,多抒发“束发即言兵”的报国壮志,如《塞下曲》中“仍留一箭定天山”的豪迈;后期则随着对边塞现实的深入体察,转向以写实笔触刻画戍卒的艰辛与愁绪,形成了沉郁苍凉的独特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以七绝成就最高,尤其擅长通过细节描写传递复杂情感,其作品在当时便广为流传,“天下亦唱为乐曲”,甚至被好事者绘成图障。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名篇,将中唐国力衰微下的边塞图景与征人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后世边塞诗创作影响深远。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至贞元四年(788)间,当时李益投身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军队在边疆巡视。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已逾二十年,但唐朝国力早已不复盛唐的强盛,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边疆战事不断,军队中弥漫着衰飒之气。

与盛唐诗人多凭间接经验想象边塞不同,李益已在边塞生活多年,亲眼目睹了“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的残酷现实,也深切体会到戍卒“归期无望”的迷茫与痛苦。在一次天山雪后的行军途中,凛冽的寒风中传来凄切的笛声,三十万征人同时回首望月的瞬间,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凝练的诗作,将中唐边塞的时代悲凉定格于诗行之中。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中唐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差异

边塞诗在盛唐达到巅峰,与中唐边塞诗相比,二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情感基调:盛唐边塞诗多洋溢着“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的豪迈自信,如高适“大漠孤烟直”的壮阔、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中唐则因国力衰退,转为抒发征人的思乡之苦与厌战之情,李益的“一时回首月中看”便是典型代表。

写作视角:盛唐诗人多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昂扬姿态书写边塞,侧重展现国力与意气;中唐诗人如李益,因长期戍边的切身体验,更倾向于站在戍卒视角,深入刻画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写实性更强。

意象选择:盛唐常用“金戈铁马”“危旌”等彰显军威的意象;中唐则多取“寒雪”“横笛”“孤月”等清冷意象,烘托悲凉氛围。

(二)诗中核心意象的文化内涵

横笛与《行路难》:横笛是边塞军中常见的乐器,其声凄婉,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与愁绪。《行路难》作为古乐府曲名,自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后,已成为抒发人生坎坷、前路迷茫的文化符号。二者结合,将笛声的听觉伤感与曲名的语义伤感叠加,精准击中征人的内心痛点。

碛与天山:“碛”即沙漠,象征着荒凉与隔绝;“天山”是边疆的地理标志,代表着遥远与苦寒。这两个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幅广袤而严酷的边塞图景,为征人的愁绪提供了真实的环境依托,正如李益在《度破讷沙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