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婚礼制度与宗法伦理关系
引言
翻开敦煌莫高窟第128窟的唐代壁画,一组“婚嫁图”正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新郎身着青黑色圆领袍,手牵系着红绸的马匹;新娘头戴金钗,盖头下的面容虽已模糊,却能想见她指尖攥紧的丝帕。这不仅仅是一场个人的人生仪式,更是一个家族在宗法伦理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婚礼制度既继承了周汉以来的传统,又因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呈现出新貌。而在这红烛高烧、笙歌绕梁的婚礼背后,始终跳动着宗法伦理的核心脉搏——通过婚姻仪式强化宗族秩序,借助礼仪规范巩固人伦关系。本文将沿着唐代婚礼的“六礼”流程,深入剖析婚礼制度与宗法伦理的互动关系,揭开那场场热闹仪式中隐藏的家族密码。
一、唐代婚礼制度的基本框架:从“六礼”到世俗实践
1.1周礼遗韵:唐代婚礼的“六礼”核心
唐代婚礼的制度根基可追溯至《仪礼·士昏礼》确立的“六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项礼仪在唐代被官方以《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等法典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婚姻规范。
纳采作为首礼,讲究“以雁为贽”。为何选择大雁?《白虎通义》解释:“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唐代虽允许用鹅、鸭等替代,但“贽雁”的象征意义始终未变——它既强调婚姻需择良时(与农耕社会的季节观念相关),更暗含“夫为妻纲”的伦理雏形。笔者曾见敦煌文书《下女夫词》中记载,新郎在纳采时需口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奉以雁贽,求结好逑。”这短短几句,既是对女方的礼敬,更是对宗法伦理中“男女有别”的初次宣告。
问名紧随其后,核心是“问女之姓氏,归卜于庙”。这里的“问名”绝非简单询问名字,而是要明确女方的门第、嫡庶身份、生辰八字。例如,士族之女若为嫡出,其“名”的分量便远重于庶出之女或寒门女子。《唐会要》记载,贞观年间山东士族崔氏嫁女,“问名”环节竟耗时三月,不仅要核查三代谱系,还要确认女方母族是否有“失德”记录。这种严格的“问名”程序,本质上是宗法伦理中“门当户对”“血统纯正”观念的制度化体现。
纳吉是“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告之”。唐代的“卜”已从龟甲占卜演变为更世俗的“合八字”,但核心仍是“告于祖先”。无论官宦之家还是普通百姓,纳吉时都要在祠堂或正厅设香案,将男女八字写在红纸上,供于祖先牌位前。笔者在西安碑林见过一方唐代《郑氏婚书》碑刻,其中记载:“纳吉之日,焚香三柱,跪告高祖考妣:今有子某,将娶某氏女,八字相合,吉兆已现,伏乞庇佑。”这一仪式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当事人”转移到“祖先”,实则是通过祖先权威强化宗族对婚姻的掌控。
纳征即“纳币”,是男方将聘礼送达女方的环节。唐代聘礼种类繁多,《通典》记载“玄纁、束帛、俪皮”为基础,富贵人家则会增加金银器、丝绸、牲畜等。但聘礼的规格有严格等级限制:五品以上官员聘礼“玄纁五匹,束帛十匹,羔羊二”,庶民则“玄纁二匹,束帛五匹,鹅一只”。这种差异绝非简单的经济区分,而是宗法伦理中“贵贱有等”的直接体现。正如《唐律疏议·户婚》所言:“聘财有差,所以别尊卑也。”
请期是“择好日以告婚期”。唐代择日讲究“避三煞(劫煞、灾煞、岁煞)”“合阴阳”,但更重要的是要与家族重大事件(如祭祀、长辈寿辰)避开。笔者曾查阅《唐代婚姻契约汇编》,发现多数请期文书中都会注明:“谨择某月某日,非犯祖忌,非冲尊长,吉辰良时。”这种对家族时间秩序的尊重,本质上是宗法伦理中“家族利益高于个人”的时间投射。
亲迎是婚礼的高潮,即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唐代亲迎有“催妆”“障车”“跨火盆”等习俗,但最能体现宗法伦理的是“共牢合卺”。共牢指夫妻共食同一牲畜的肉,合卺是将瓠瓜一分为二,夫妻各执其一饮酒。《礼记·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唐代虽将卺杯改为更精美的“交杯酒”,但“合体”的核心未变——通过饮食同器,象征夫妻从此成为家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共同承担延续宗族的责任。
1.2世俗流变:唐代婚礼的地域与阶层差异
尽管“六礼”是制度框架,但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使其在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与阶层特色。
在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士族婚礼严格遵循“六礼”,甚至将“问名”环节细化为“三代谱牒核查”“母族德行考察”。例如,韦氏家族嫁女时,不仅要确认男方是否出自“五姓七望”,还要派专人到女方祖籍地查访,确保“血统纯净”。而在敦煌、凉州等边疆地区,受胡风影响,婚礼中出现“青庐交拜”(在帐篷中举行仪式)、“撒帐”(向新人抛撒谷物)等习俗。敦煌文书《婚礼程式》记载:“青庐立户外,夫妇入帐,女亲歌《撒帐词》:‘一撒帐,贺新郎,夫妻百岁共鸳鸯……’”这种融合胡汉的仪式,看似与中原不同,实则仍在强化“夫妻一体、家族延续”的宗法内核。
从阶层看,皇室婚礼最能体现宗法伦理的“极致化”。《唐会要·婚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