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场监管制度与商业秩序.docxVIP

宋代市场监管制度与商业秩序.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市场监管制度与商业秩序

引言:流动的烟火里藏着的治理智慧

若你穿越回北宋汴京的五更天,会看见汴河两岸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烛——早市的小贩卖着热粥、煎鱼,脚夫们扛着两浙的茶叶、福建的荔枝往城里赶;到了午后,大相国寺的庙市更热闹,波斯商人的琉璃瓶、蜀地的锦缎、河东路的铁器在廊下一字排开;入夜后,州桥夜市的灯笼连成火龙,卖旋煎羊、白肠、鲊脯的摊位前挤满了书生、行商与市民。《东京梦华录》里”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盛景,绝非虚言。

可这般繁荣的商业图景,并非自发形成的无序狂欢。当我们掀开”勾栏瓦舍”“彩楼欢门”的热闹表象,会发现背后有一套精密的市场监管制度在运转——从摆摊设点的位置划定,到斤两钱帛的度量标准;从商品质量的抽查核验,到纠纷诉讼的调解裁决,宋代官府用近三百年的实践,编织出一张既包容又规范的商业秩序网络。这张网里,既有对”市”的传统认知的突破,更有应对商业革命的制度创新,堪称中国古代市场治理的典范。

一、从”坊市制”到”街市制”:监管框架的重构

1.1打破空间桎梏:市场布局的自由化与规范化

唐代的长安,“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用围墙严格隔开,日中击鼓开市,日落击钲闭市。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坊市制”,在宋代被彻底打破。汴京的商铺不再局限于东西两市,而是沿着御街、汴河、州桥等交通要道自然延伸,形成”街市”。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官府对市场空间的监管反而更细致了。

首先是”侵街”问题的治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朝廷下诏”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但同时规定”不得侵街”。仁宗景祐年间,官府派人丈量街道宽度,在御街两侧设立”表木”(类似现代路沿石),规定”自表木至御沟边,不得侵街种植及起造屋宇”。《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下的商铺虽密密麻麻,却都整齐地排列在桥栏内侧,正是这一制度的直观体现。

其次是特殊区域的保护。比如大相国寺的庙市,每月开放五次,官府会提前清理寺内闲杂人员,划定”交易区”与”游览区”;汴河沿岸的码头市场,为防止货物堆积阻塞河道,规定”每船卸货不得超过当日申时,违者许邻船告官”(《宋会要辑稿·食货》)。这种”放而有管”的空间管理,既释放了商业活力,又维护了城市秩序。

1.2管理机构的立体化: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网络

宋代市场监管的核心机构是太府寺,下设市易务、平准务、都商税务等部门。太府寺卿相当于今天的”商务部部长”,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市场政策;市易务则是”市场监管总局”,直接管理汴京等大城市的市场,后来还推广到杭州、成都等商业重镇。

地方层面,州设”监市”,县设”市令”,镇设”监镇”,形成三级监管体系。以临安府为例,每个坊巷都有”行铺巡检”,每天巡查三次,记录商铺的开张歇业、货物种类;遇到纠纷,小到”短斤少两”,大到”强买强卖”,巡检可以当场调解,调解不成再报”左右军巡院”审理。《梦粱录》里记载的”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铺席买卖,虽三五文起,皆往焉”,背后正是这套基层监管体系在保障早市的安全有序。

二、交易规则:从”口头约定”到”契约社会”的跨越

2.1契约制度:商业信用的法律基石

宋代以前,民间交易多靠”口约”,一旦发生纠纷,往往”空口无凭”。到了宋代,随着田宅、牛马、布帛等大宗商品交易增多,官府大力推广”契券”制度。《宋刑统》规定:“田宅、畜产交易,须立文契,经官印押,始为合法。”这种”官契”有统一格式,写明交易双方姓名、标的详情、价格、交割时间,还要有牙人(中间人)和保人的签字画押。

比如一份南宋的田契,开头会写”立契人张某,今将某都某保民田三亩,东至李某,西至河道,南至官道,北至王某,情愿出卖与赵某,面议价银二十贯文,当日交足,其田听凭赵某管业。中间别无重叠交易,如有此情,张某甘当重罪。保人陈某、牙人刘某。“这样的契约,官府会收一份”契根”存档,相当于现代的”备案登记”。如果日后发生产权纠纷,“官契”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2.2牙人管理:中介行业的规范化

牙人是宋代市场的”润滑剂”,大到跨国贸易,小到买菜买肉,都需要牙人说合。但早期牙人良莠不齐,有的”高抬物价,低评货值”,有的”串通骗子,坑骗买卖”。为此,官府推出”牙人注册制”:首先要由本地有资产的商人作保,然后参加”牙人考试”(内容包括度量衡知识、契约格式、商税计算),合格后发给”牙帖”(执业许可证),每年审核一次。

临安的”牲口牙人”李三,就是典型例子。他的牙帖上写着”临安府城内外牲口交易牙人李三,年四十,家住崇新门外,保人张记布行、王屠户。今准户部牒,许其执业,不得欺行霸市,违者杖八十,没其牙帖。“有了牙帖,牙人必须佩戴”牙牌”(类似工牌)上岗,上面刻着姓名、执业范围。这种管理既规范了中介行为,又提升了商业效率——《东京梦华录》里说”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即牙人)供雇”,正是牙人制度成熟的体现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