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井下绞车的安全措施
在煤矿、金属矿等地下作业场景里,绞车就像井下运输的“血管”——从开采面到井口的物料输送、设备调运,甚至遇险时的紧急救援,都离不开它的运转。我在井下机电岗位干了十来年,见过绞车“稳如老黄牛”的时候,也目睹过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引发的惊险场面。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井下绞车的安全措施到底该怎么抓?
一、安全措施的底层逻辑:从“设备-人-环境”三要素说起
井下绞车的安全,不是单一环节的事,而是“设备可靠、人会操作、环境适配”三者的有机统一。打个比方,设备是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人是关键,再好的设备没人正确用也是摆设;环境是条件,井下潮湿度、粉尘浓度、空间限制,都会影响设备性能。这三个要素环环相扣,任何一个掉链子,安全就成了“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
(一)设备:从选型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选型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刚入行时,见过最离谱的事:某矿为了省成本,拿地面用的普通绞车直接下井,结果用了不到半年,电机线圈全被潮气腐蚀了。井下绞车必须选“矿用防爆型”,这是基本门槛。但光看“防爆”还不够,得根据实际需求选参数——比如提升高度决定了电机功率,物料重量决定了钢丝绳规格,巷道坡度影响制动系统选型。举个例子,运送大块矿石的绞车,钢丝绳抗拉强度至少要比额定载荷高30%;而在急倾斜巷道,必须配双制动系统(工作制动+安全制动)。
安装关:细节决定成败
安装时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基础固定”。我带徒弟时总说:“绞车底座的混凝土基础,比你家盖房的地基还重要!”一般要求基础深度不小于1.5米,浇筑后养护期至少7天。更关键的是“四率一平”——安装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1%,水平度误差不超过0.5‰,滚筒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偏差不超过5毫米,钢丝绳出绳角不超过1.5度。有次我去验收,发现一台绞车底座螺栓没打紧,试运行时整机都在晃,差点把轨道拉变形,最后重新浇筑基础花了三天时间,耽误的产量比重新安装还多。
维护关:日常“体检”比事后“抢救”划算
井下湿度大、粉尘多,设备更容易“生病”。维护要抓“三级检查”:
班检(操作前):查钢丝绳磨损(断丝数每捻距不超过10%)、制动闸间隙(一般0.5-1毫米)、润滑情况(齿轮箱油位不低于视窗2/3);
日检(下班后):测电机温度(不超过75℃)、检查滚筒衬板磨损(剩余厚度不小于原厚1/3)、清理电控箱粉尘;
月检(专业人员):做制动系统效能测试(制动力矩不小于最大静拉力3倍)、钢丝绳无损检测(内部断丝用磁粉探伤)、电气绝缘测试(绝缘电阻不低于1兆欧)。
我见过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某矿绞车司机图省事,连续3天没检查钢丝绳,结果第4天拉料时,钢丝绳在锈蚀最严重的地方突然断裂,5吨重的矿车直接砸坏轨道,幸好人当时离得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人:从“会操作”到“懂安全”的能力升级
设备再智能,最终操作的还是人。这些年我总结,绞车操作手要过“三关”:
技能关:规范是保命符
正规操作流程听起来“麻烦”,但每一步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比如启动前必须“一查二试三确认”——查各部位螺栓、查制动系统、查钢丝绳;试空车、试制动、试信号;确认上下口信号一致、确认轨道无阻碍、确认人员撤离危险区。我带过一个新徒弟,上岗第二天就图快,没等下口发“可以提升”的信号就启动,结果矿车在中途撞上了正在清道的工人,好在速度慢,人只是擦伤,但这事儿够他记一辈子。
意识关:安全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很多事故不是技术问题,是“侥幸心理”在作祟。比如有的司机觉得“今天就拉半车料,制动闸松点没事”,结果半车料下坡时速度失控;有的检修工觉得“就少打一个螺栓,反正明天就换”,结果运行时底座移位。我常跟工友们说:“井下的绞车就像一匹烈马,你松它一寸,它能挣你一丈。”
应急关:关键时刻能“刹车”
去年某矿发生过一起“过卷事故”——绞车司机没注意到深度指示器失效,矿车冲过了井口,要不是司机第一时间踩下紧急制动,再晚两秒就会撞坏天轮。所以定期演练太重要了:每月至少一次“断绳模拟”,每季度一次“停电应急操作”,让司机闭着眼都能摸到制动阀的位置,听到异常声响(比如钢丝绳异响、电机焦糊味)能条件反射般停机。
(三)环境:给设备“量身打造”安全空间
井下环境对绞车的影响,比地面大得多。我在不同矿井待过,最深的感触是:“绞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巷道、通风、照明是一体的。”
空间适配:让设备“舒展”作业
绞车硐室的尺寸有严格要求——宽度至少比绞车最宽处大1米(留检修空间),高度不低于3米(防顶板落石),长度要保证钢丝绳在滚筒上缠绕时不“咬绳”(即排绳器能覆盖全宽)。我见过最危险的情况:某矿为了省空间,把绞车硐室建得太窄,钢丝绳缠绕时总是叠层,不到半个月就磨断了3根,差点酿成事故。
环境控制:给设备“降尘防潮”
井下湿度普遍在80%以上,粉尘浓度高的地方能见度不到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