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节度使制度的历史定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节度使制度的历史定位

站在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前,指尖轻触斑驳的唐碑,恍惚能听见千年之前的金戈铁马声。在盛唐的辉煌与晚唐的衰微之间,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始终——节度使制度。这个诞生于边地、崛起于玄宗朝、最终改写唐王朝命运的政治军事制度,如同一个复杂的多棱镜,折射出帝国在扩张与收缩、集权与分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平衡。要理解它的历史定位,不妨从”从何而来”“如何生长”“为何异变”三个维度展开,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触摸制度的温度。

一、制度溯源:从边将到节帅的嬗变轨迹

1.1初唐军事格局下的制度胚胎

武德九年(626年),刚即位的唐太宗在太极宫召见兵部官员时,案头摆着的不仅是西域的战报,还有一份让他皱眉的奏疏:“府兵番上,远者三千余里,近者千余里,劳逸不均,逃亡日众。”这并非偶然的抱怨。初唐继承的府兵制以”兵农合一”为核心,士兵平时耕田、战时应召,折冲府分布”内重外轻”,关中占全国63%的军府。这种制度在天下初定时确实高效——既能保证兵源,又避免将领专权。但随着高宗、武周时期边疆形势剧变,问题逐渐显露:

西北方向,突厥虽灭但回鹘崛起,吐蕃从青藏高原不断北侵;东北方向,契丹、奚族频繁寇边;西南方向,南诏政权开始整合。这些游牧或半游牧势力机动性强,战争不再是”农闲出征、冬尽还家”的短期行为,往往需要长期驻防。更关键的是,府兵制下士兵自带衣粮,长途跋涉到边疆后,既无固定营房,又无持续补给,逃亡率高达30%以上。《旧唐书·职官志》记载,高宗咸亨年间(670-674),西域驻军”十不存三”,边将常因缺兵不敢出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军事组织形式开始萌芽:临时任命的”行军大总管”。这些将领带着招募的”健儿”(职业士兵)长期驻守边地,逐渐形成固定防区。比如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留下3万”镇兵”常驻,这是最早的长期边军。但此时的”镇兵”仍由中央兵部直接调遣,将领并无固定辖区,更无行政权。

1.2开元盛世的制度催生剂

到了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两个关键变化让”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节度使:

一是府兵制的彻底崩溃。由于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士兵无田可耕),加上番役苛重,到开元六年(718年),折冲府已无兵可交,宰相张说不得不奏请”募士宿卫”,开始推行”彍骑”(职业禁军)和”长征健儿”(职业边军)。这些士兵由国家供给衣粮,长期服役,需要有固定的统帅来管理训练、分配军资。

二是边疆防御的体系化需求。开元四年(716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杀,草原势力真空,吐蕃趁机进攻河西;开元十年(722年),契丹首领可突干反叛,东北边患加剧。玄宗采纳宰相张嘉贞的建议,“于边地置大总管,总揽军、民、财权”。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监察地方),同时在边疆设立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这标志着节度使制度正式成型。

以河西节度使为例,其辖区包括今甘肃、青海部分地区,管兵7.3万,马1.9万匹,下辖赤水军(全国最大军镇,驻兵3.3万)、大斗军等8个军。节度使不仅统领这些军队,还兼领”支度使”(管理军资)、“营田使”(管理军屯),甚至在某些地区兼任”安抚诸蕃使”(处理民族事务)。《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旌节”——这是节度使获得合法军事指挥权的象征,“节”代表皇帝授权,“旌”表示可专杀违令者。

二、职能演变:从”边疆柱石”到”地方巨擘”的权力膨胀

2.1前期:帝国边疆的”安全阀”

天宝元年(742年),当安禄山第一次见到玄宗时,他只是平卢节度使的副手。但此时的节度使体系,确实如史家所言”内重外轻,边将权重而中央可控”。以开元、天宝前期的节度使为例,他们的权力虽大,但受三重制约:

首先是人事权受限。节度使虽可推荐下属,但高级军官(如军使、果毅)的任命需经兵部批准;节度使本人的任免更由皇帝直接决定,玄宗朝34位节度使中,21位最终被调回中央任职(如王忠嗣曾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后入朝为左武卫大将军)。

其次是财政权受限。虽然节度使兼支度使,但军资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度支拨款”。据《通典》记载,天宝年间边军年需粮食190万石、绢布530万匹,其中80%由中央从江淮转运。节度使虽可经营军屯(最多时边疆军屯达1041屯,每屯50顷),但收获需上报户部,不得私留。

最关键的是监察体系的有效运作。十五道采访使代表中央巡查地方,有权弹劾节度使的不法行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谎报军功,被采访使牛仙客揭发,最终贬为括州刺史。这种”军权-监察权”的制衡,让前期节度使成为帝国边疆的”安全阀”:

在西北,河西节度使王君毚、萧嵩多次击败吐蕃,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在东北,平卢节度使宋庆礼”开屯田八十余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邑浸繁”;在西南,剑南节度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