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政治身份.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政治身份

一、引言:历史长河中的“士”之变奏

若将中国古代政治史比作一幅长卷,唐宋文人士大夫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安的朱门绣户到汴京的瓦舍勾栏,从曲江宴的诗酒风流到岳阳楼的凭栏浩叹,这些身着儒服、手捧经卷的文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人”或“官僚”身份,成为连接皇权、官僚体系与社会基层的核心纽带。他们既是“致君尧舜上”的政治实践者,又是“为天地立心”的文化传承者;既是朝堂上的决策者,又是乡野间的教化者。要理解唐宋文明的辉煌,便绕不开对这一群体政治身份的深度剖析——他们如何从“士”成长为“士大夫”?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哪些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问题,正是打开唐宋政治文化之门的关键钥匙。

二、政治身份的制度根基:从门阀余韵到科举主导

(一)唐代:门阀与科举的双重变奏

若说魏晋南北朝是“上品无寒门”的门阀时代,唐代则是门阀政治与科举制度此消彼长的过渡期。唐初的朝堂,仍能看到世家大族的影子:关陇集团的长孙氏、山东士族的崔卢李郑,这些家族凭借祖荫入仕,占据着宰相、六部尚书等要职。但与此同时,科举这一新生事物正悄然改变着政治生态。

唐代科举分常科与制科,常科以进士、明经为主,其中进士科最受推崇,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但此时的科举尚不成熟:考生需提前将文章投递给达官贵人“行卷”,录取也多受荐举影响。比如大文豪韩愈,早年三次参加科举皆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考试时,主考官陆贽读到他的《争臣论》,又因梁肃的推荐,才得以登第。这种“半推荐半考试”的模式,让寒门子弟仍需依附权贵,但至少提供了向上流动的可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士大夫的政治身份常带有“贵族余韵”。他们既以文章名世,又以门风自持,如刘禹锡出身范阳刘氏,柳宗元出自河东柳氏,即便仕途坎坷,仍保持着“士”的清贵之气。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得他们在参与政治时,既有对皇权的忠诚,又有对家族荣誉的维护,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品格。

(二)宋代:科举主导下的士大夫阶层成型

到了宋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梦想。宋太祖“重文抑武”的国策,与科举制度的全面改革,共同塑造了一个更具平民色彩与主体意识的士大夫阶层。

首先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宋太宗时推行“糊名法”,将考生姓名密封;宋真宗时又设“誊录法”,由专人誊抄试卷,彻底杜绝了阅卷者识别笔迹的可能。殿试成为定制,考生直接成为“天子门生”,强化了对皇权的归属感。录取规模更是远超唐代——唐代每年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宋代则增至二三百人,仅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一科便录取1800余人。

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平民化”。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广为人知: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曾在长白山僧舍读书,每日煮一锅粥,划成四块,配咸菜充饥,最终考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欧阳修出身寒微,靠母亲“画荻教子”成才;苏轼兄弟来自四川眉山的普通读书家庭,却成为文坛领袖与政治重臣。这些经历让宋代士大夫更贴近民间,也更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政治角色的多维呈现:从廊庙之高到江湖之远

(一)中枢决策者:参与国家大政的核心力量

在唐宋的政治舞台上,文人士大夫从未像此时这样深度参与核心决策。唐代的翰林学士、宋代的“二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都是士大夫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

唐代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密。德宗时期的陆贽,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出身苏州嘉兴普通士族,因文采与政见被德宗倚重,安史之乱后,朝廷的制诰、奏议多出自其手。他提出“均节赋税”“整肃边备”等主张,虽因直谏遭贬,却成为后世士大夫“直言敢谏”的典范。

宋代的中枢决策更由士大夫主导。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这些部门的长官几乎全由科举出身的文臣担任。王安石变法时,从“青苗法”到“保甲法”的推行,从《三经新义》的编纂到科举制度的改革,无不是士大夫集团集体智慧(或争议)的体现。即便像司马光这样的反对派,其“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张,也是基于士大夫对政治传统的维护。

(二)地方治理者:亲民之官的实践场域

“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是士大夫政治身份的重要实践角色。唐宋士大夫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贬谪地方,都以“亲民”为执政理念。

唐代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写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诗句,道尽地方官的责任与愧疚。他在任期间,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虽因战乱导致“邑中九万家,秋至半无粮”,仍尽力安抚百姓。这种“视民如伤”的情怀,正是士大夫“仁政”思想的体现。

宋代士大夫的地方治理更具系统性。苏轼任杭州知州时,面对西湖淤塞、民生困顿的局面,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筑成“苏堤”;又创建“安乐坊”,收养贫困病患,成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医院之一。他在《乞开西湖状》中详细陈述利弊,从农业灌溉到城市景观,从民生福祉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