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走好青春每一步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却也充满了成长的困惑与选择。部分未成年人因好奇、冲动、交友不慎或法律意识淡薄,从“逃课、打架”等不良行为逐步滑向“盗窃、斗殴”甚至犯罪的深渊,不仅毁掉自己的未来,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守住法律底线,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走好青春每一步的关键;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言,共同构建“教育、保护、干预”的预防体系,才能为未成年人筑牢远离犯罪的“防护网”。
一、认清“不良行为”:犯罪的“预警信号”
许多未成年人犯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不良行为”逐步演变而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分为“一般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前者是后者的前奏,后者则是犯罪的“边缘行为”。认清这两类行为的界限,及时纠正,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一般不良行为:不可忽视的“小错误”
一般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但尚未构成严重危害的行为。这类行为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若不及时纠正,极易发展为严重不良行为。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8条,常见的一般不良行为包括:
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如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沉迷网络(如通宵打游戏、刷短视频),携带管制刀具(如匕首、弹簧刀)进入校园;
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如辱骂、欺凌同学,故意损坏他人财物(如打碎教室玻璃、撕毁同学课本),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如向低年级学生“借钱”不还);
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如打麻将赌零食、玩游戏赌钱),观看、收听色情、暴力、恐怖等不良内容。
典型案例中,13岁的初中生张某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去网吧,为筹集上网费用,开始向低年级学生索要“保护费”,若对方拒绝则威胁恐吓。老师发现后仅对其进行口头批评,张某未加改正,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发展为结伙抢劫,触犯刑法。这一案例警示:一般不良行为如同“温水煮青蛙”,若不及时干预,会让未成年人逐渐突破行为底线,一步步走向犯罪。
严重不良行为:犯罪的“边缘红线”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这类行为已接近犯罪,若不及时矫治,极有可能引发刑事犯罪。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8条,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包括:
暴力侵害类:如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如结伙抢夺他人手机、钱包),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违法犯罪类:如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如盗窃商店商品、撬锁进入他人家中偷东西),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扰乱秩序类:如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恶势力组织,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如在商场、车站闹事),伪造、变造或者倒卖车票、船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等有价票证。
某案例中,15岁的李某因经常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学会了盗窃。起初只是盗窃同学的文具、零花钱,后来发展为结伙盗窃居民家中财物,累计涉案金额达数万元。公安机关抓获李某时,他仍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认为“只是拿点东西,不算大事”。最终,因李某已满14周岁且盗窃数额较大,虽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被送入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其监护人也需赔偿被害人损失。这表明:严重不良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未成年人必须坚决远离,否则将付出沉重代价。
二、追溯犯罪根源: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诱因”
未成年人犯罪并非偶然,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阻断犯罪的发生。
1.家庭因素:缺失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监护缺位:部分父母因外出务工、离异等原因,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导致未成年人无人看管,容易结交不良朋友,沾染恶习;
教育不当:有的父母采用“溺爱型”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纵容包庇,使其养成自私、任性、无视规则的性格;有的父母采用“暴力型”教育,对未成年人动辄打骂、侮辱,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模仿暴力行为;
家庭氛围恶劣: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暴力、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等,会让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容易通过违法犯罪寻求“存在感”或“报复社会”。
2.学校因素:失衡的“教育引导”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若教育方式不当或管理存在漏洞,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