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青少年网络行为法治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0-19岁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8亿,占网民总数的16.2%。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易让部分青少年产生“网络无规则”的错觉,导致网络言论失范、隐私泄露、非理性消费等问题频发,甚至触碰法律红线。事实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并非一句口号,《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已为青少年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的法治边界。引导青少年树立“依法用网、文明上网”意识,既是保护其自身权益的需要,也是培育法治素养、维护网络秩序的必然要求。
网络言论:自由有边界,“键盘”莫任性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但自由的前提是不侵犯他人权益、不违反法律法规。青少年在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短视频评论区等场景的言论行为,若突破法律边界,可能构成名誉侵权、诽谤,甚至触犯刑法。
禁止“言论暴力”:辱骂、诽谤需担责
部分青少年因小事与他人在网络上发生争执时,易使用辱骂性语言、捏造事实诋毁他人,认为“隔着屏幕无人知晓”。但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刑法》第246条更明确,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面临刑事处罚。
典型案例中,某中学学生李某因与同学张某在游戏中产生矛盾,在朋友圈发布张某的照片,并配文“小偷、骗子,大家别跟他玩”等捏造内容,导致张某被同学孤立、心理压力过大请假在家。张某家长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名誉侵权,判决其删除不当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一案例警示:网络言论并非“法外之词”,侮辱、诽谤他人即便在虚拟空间,也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拒绝“谣言传播”:不实信息勿转发
青少年因信息辨别能力较弱,易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如转发“某地发生恶性案件”“某食品有毒”等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跟风传播“明星八卦”“校园负面传闻”等不实内容。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若谣言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
例如,某初中生王某看到“学校附近有坏人绑架学生”的不实信息后,未核实便转发至班级群,引发家长集体恐慌,甚至有家长到校门口聚集,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公安机关调查后,对王某进行批评教育,其监护人也因未尽到监管责任被约谈。这提醒青少年:面对网络信息,需保持“先核实、再判断”的理性,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远离“极端言论”:敏感话题不触碰
网络上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社会稳定的敏感话题,是法律明确的“言论禁区”。部分青少年出于好奇或冲动,在网络上发表不当政治言论、传播极端思想,或参与“网络水军”“恶意刷屏”等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安全法》第77条,公民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若故意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将面临法律制裁。
青少年需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是不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在面对敏感话题时,应保持理性克制,不发表、不传播不当言论,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网络信息: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是重要的“数字资产”,而青少年因隐私保护意识薄弱,既是网络信息泄露的“高危群体”,也可能因不当收集、传播他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保护自身信息”和“尊重他人信息”两方面,为青少年网络信息行为提供了规范指引。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自己”
青少年在注册游戏账号、参与网络投票、加入陌生社群时,常被要求填写姓名、年龄、学校、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部分青少年因缺乏警惕,随意提交信息,导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面临诈骗、骚扰等风险。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处理个人信息需获得个人同意,且不得超出必要范围;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该法特别规定,处理时需取得监护人同意,且应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例如,某14岁学生赵某在某“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网站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手机号等信息,随后家中接到多通诈骗电话,对方以“赵某欠款”为由向其父母索要钱财。公安机关介入后,发现赵某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