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1改掉上网陋习打响信息保卫战.docxVIP

素材1改掉上网陋习打响信息保卫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响个人信息保卫战,从改掉上网陋习做起

近几年,网络诈骗十分猖獗,骗子的诈骗手法也越发高明。今天伪装成10086,明天又变成了你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更有甚者抛来一条短信息“这是你老公出轨的照片,自己点击看看吧。”再附上一条陷阱链接,任凭你再理智也忍不住想要点进去一探究竟。

而随着我们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不法分子的诈骗也越来越精准化,不仅能够准确地报出你的名字,甚至会根据你的年龄、性别来选取不同的诈骗话术。对于那些防范意识低的人群,真的是细思极恐啊。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隐私泄露往往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疏忽大意而主动泄露给了别有用心之人。譬如以下这5种最常见的泄露个人信息的上网行为,是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还请对照检查,有则改之无则转给身边亲友:

1、恶意App要警惕

现在上很多应用程序安装时都会弹出”是否允许发送通知”、“是否允许定位”等,如果点“允许”,这些应用可扫描并把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使用者的位置、通话记录、甚至家庭住址等都很容易被人获取。所以在安装软件时,慎重选择“允许”。

工信部定期公布的恶意App存在恶意吸费、盗取用户信息等行为,所以下载App一定要去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仔细辨别山寨App。

2、淘汰的旧也泄密

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被淘汰掉的旧你会作何处理?很多人会将旧转卖,尽管你将旧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将其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还是可以把旧里的短信、通讯录、软件甚至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就连支付账号、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还原。

因此,存储有个人账户资料的,尽量避免转卖。如确有出售必要,在转卖前除了对恢复出厂设置外,还应将SD卡上的信息删除后再覆盖上新的垃圾信息(仅限安卓用户),通过覆盖降低风险。

3、公共WiFi隐患多

现在的商场、餐厅内多设有公共WiFi,很多消费者也习惯了使用商家提供的公共WiFi。然而这种随处可见的公共WiFi实则潜藏着极大风险。WiFi钓鱼,就是黑客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制作一个假冒的公共WiFi热点,如果不仔细识别,很容易连接这个假冒WiFi热点成为被钓的人而导致彻底裸奔。

所以,要谨慎使用公共WiFi热点,连接时也不要进行网购和网银操作。由于会记录下你使用过的WiFi热点下次自动连接,因此最保险的方法是,在公共场合尽量不开WiFi开关,或者把WiFi调成锁屏后不再自动连接,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接上恶意WiFi。

4、朋友圈别肆意晒

社交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小觑。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生活,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隐私都暴露了。为了降低骗子盯上你的风险,这些信息不要晒:家人的姓名、孩子的学校名称、亲人的工作单位、所住小区、火车票、登机牌……另外,在“微信——设置——隐私”里,最好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在”微信——设置——通用——功能“里关闭“附近的人”选项。

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过朋友分享的投票链接,“帮我家宝宝投票吧”、“最后一天,投xx号”,就是这样的举手之劳,背后也暗藏着网络诈骗风险。很多投票需要提交姓名、,信息泄露是第一步,网络诈骗往往紧随其后。

5、“扫一扫”扫出大问题

在超市、路边常见的扫描二维码领取小礼品也成了泄露隐私的重灾区。不法商家通过一些小恩小惠,诱导消费者扫码、下载APP或关注公众号,往往还需要用个人信息去注册、登陆后才能领取礼品,这个过程中不仅个人隐私被泄露,这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还可能导致中病毒。扫码有风险,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近年来,电信诈骗造成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而电信诈骗的源头就是信息泄露。因而提高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生活小事上入手,改变上网坏习惯方能防患于未然。

文档评论(0)

152****629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