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宋元两朝恰似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中国古代城市化的进程。宋朝(960-1279)以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著称,其城市突破了汉唐“坊市制”的桎梏,孕育出鲜活的市民社会;元朝(1271-1368)虽为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却凭借庞大的疆域、发达的水陆交通和多元的文化融合,将城市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二者既存在历史延续性,又因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社会结构的差异呈现出独特风貌。本文拟从城市形态、经济动能、社会功能与文化特质四个维度展开比较,试图勾勒出宋元城市化“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感受两座“烟火人间”的温度与脉动。

一、城市形态:从“坊墙深锁”到“街巷纵横”的空间革命

城市的物理空间是文明的容器,其形态演变往往折射出时代的深层变革。若将宋朝汴京(今开封)与元朝大都(今北京)的城市地图叠合观察,最直观的差异便在于“坊市制”的瓦解与“街巷制”的兴起。

1.1宋代:打破桎梏的“活”城市

唐代长安的坊市制如同棋盘,居民区(坊)与商业区(市)被高大的坊墙严格分隔,黄昏击钲闭坊,清晨击鼓开坊,交易仅限“日中为市”。这种制度在北宋初年仍有残留,《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太祖曾诏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可见当时对夜市的管控尚在试探。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勃兴,坊墙终究挡不住市民的需求——汴京的汴河两岸最先出现“侵街”现象,店铺、酒楼、茶坊沿着河岸自发生长,甚至连官员宅第也加入“占道经营”的行列。至宋仁宗年间,朝廷干脆“许民起屋”,正式承认了街巷商业的合法性。

以《清明上河图》为证,汴京的街道已完全打破坊市界限:虹桥上下,脚夫扛着粮包与文人的轿子擦肩而过;临街的“正店”(大酒楼)挂着“孙羊正店”的酒旗,门前的望子(酒帘)被风吹得翻卷;茶坊里飘出点茶的香气,说书人正讲着三国故事,围了一圈听客。这种“开放式”的城市形态,让空间不再是权力的符号,而成为市民生活的舞台。南宋临安(今杭州)更将此推向极致,“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梦粱录》),甚至出现了“早市”与“夜市”交替的全天候商业圈。

1.2元代:规划与融合的“大”城市

元朝定都大都,这座由刘秉忠主持规划的新城,既继承了中原王朝“择中而居”的传统(宫城居全城中心),又融入了草原民族对“开放性”的理解。大都城呈规则的矩形,周长约28.6公里,面积是汴京的1.5倍,道路系统采用“棋盘式”布局,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巷”,但与唐代坊墙不同,大都的“坊”仅为行政管理单位,没有实体围墙。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惊叹:“全城的设计像一块方板,街道笔直,人们可以沿着街道从一端看到另一端。”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都的功能分区体现了多元帝国的特征:宫城之北的积水潭(今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舳舻蔽水”的漕船带来南方的粮食、丝绸,也带来了阿拉伯的香料、波斯的宝石;齐化门(今朝阳门)外是高丽商人的聚居区,“高丽馆”里常能听到朝鲜语与汉语的夹杂对话;西城的“回回营”则聚集着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他们的清真寺与汉人神庙比邻而居。这种空间上的“大”与“杂”,正是元朝“疆域大一统”在城市中的投射。

1.3过渡与联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逻辑

宋元城市形态的变迁,本质是“权力管控”与“市场需求”博弈的结果。宋代城市的“活”,源于商品经济的内生动力——当农民通过租佃制获得更多剩余产品,当手工业者从“官营作坊”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生产者,他们必然需要更自由的交易空间。元代城市的“大”,则得益于政治权力的主动规划——作为横跨欧亚的帝国,元朝需要通过城市网络整合资源,同时以开放姿态容纳不同民族的需求。二者虽路径不同,却共同完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从“政治堡垒”向“生活空间”的转型。

二、经济动能:从“农本商末”到“工商并重”的模式转换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经济支撑。宋朝“商业革命”与元朝“贸易全球化”的叠加,让宋元城市的经济底色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

2.1宋代:内生型商业的“毛细血管”

宋代城市经济的核心是“小而密”的商业网络。以汴京为例,《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商铺类型超过200种:有专卖笔墨的“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有“卖药卖卦,沙书地谜”的流动商贩,还有“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的“鬼市子”。这种精细化的分工,源于宋代人口结构的变化——据学者估算,北宋末城市人口占比约20%(唐代仅10%),其中非农业人口(商人、工匠、伎艺人)占城市人口的60%以上,他们的日常需求催生出“针头线脑”式的小微商业。

更关键的是货币经济的成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的流通量更达到亿贯级别。《清明上河图》中,茶坊的伙计正用交子找零,粮行的账房先生拨着算盘记账,这些细节都在说明:货币已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这种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