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枯萎工艺通病防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木枯萎工艺通病防治

清晨走在苗圃里,看着本该生机盎然的苗木耷拉着叶片,枝干发脆,土表还泛着可疑的白碱——这种场景对于我们这些天天和苗木打交道的人来说,真是又心疼又着急。苗木是园林景观的“活骨架”,是生态修复的“先锋军”,可一旦出现枯萎问题,轻则影响景观效果,重则造成经济损失,更让我们这些养护人有说不出的挫败感。这些年在一线摸爬滚打,我总结出:苗木枯萎看似突然,实则是种植、养护过程中多个工艺环节“小毛病”累积的结果。要想根治,得从“找病根”“堵漏洞”“强养护”三个层面层层推进。

一、先摸透:苗木枯萎的两大核心病因

很多人觉得苗木枯萎就是“没浇够水”或者“生了虫”,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得先区分生理性枯萎和病理性枯萎——就像人发烧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肺炎,诊断错了方向,治疗全白费。

1.1生理性枯萎:环境“闹脾气”的连锁反应

这类枯萎是苗木自身生理机能被破坏导致的,根源在“环境不适应”。比如去年我参与养护的一批移栽的银杏,刚种下去半个月叶子就焦边,挖开根部一看,土球周围全是建筑废土,里面混着大块石子和水泥块。原来施工方为了赶进度,没清理种植穴里的建筑垃圾,导致根系无法伸展,吸收不到水分养分,这就是典型的“土壤障碍性枯萎”。

再比如,有些苗木种在路灯旁,冬天晚上路灯一直亮着,打乱了植物的“生物钟”——本来该休眠的,结果还在消耗养分,开春就容易枯萎。还有北方的反季节种植,夏季高温时种常绿乔木,没做遮阴处理,叶片蒸腾量远大于根系吸收量,水分失衡导致“脱水型枯萎”。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病因不在苗木本身,而是种植环境、小气候、人为操作打破了它的生理平衡。

1.2病理性枯萎:病菌与害虫的“暗中较量”

这类枯萎是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或害虫直接侵袭导致的。最常见的是根腐病——连续阴雨后,土壤积水,根部缺氧,镰刀菌、疫霉菌就会乘虚而入,先烂须根,再烂主根,最后整株枯死。我之前见过一片苗圃的月季,叶片突然萎蔫下垂,茎基部表皮还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扒开树皮能闻到明显的腐臭味,这就是典型的茎基腐病,致病菌从伤口侵入,传播速度特别快。

虫害方面,天牛、小蠹虫的危害最隐蔽。它们在树干里打洞,初期只看到树皮下有木屑,等发现叶片发黄时,树干内部可能已经被蛀空了。去年处理过一棵胸径20厘米的国槐,工人修剪时发现树枝一折就断,用细铁丝探入树干,竟拉出十多厘米长的天牛幼虫——这棵树的输导组织早被啃得千疮百孔,枯萎是迟早的事。

二、再排查:种植养护中的六大工艺“漏洞”

知道了病因,还得找到“漏洞”。这些年我在工地、苗圃蹲点,发现80%的枯萎问题都和以下六个工艺环节操作不规范有关。

2.1种植穴处理:偷工减料的“隐形杀手”

有次去验收新种的广玉兰,蹲下来用铁钎戳种植穴,发现地下30厘米处全是硬邦邦的“三合土”——原来这里以前是建筑场地,施工方图省事,没换土也没松深耕。广玉兰是肉质根,需要疏松透气的土壤,结果种下去三个月,新根只长了5厘米,老根全被闷在板结层里腐烂。

还有更离谱的:为了省成本,种植穴挖得太小,土球根本放不进去,工人就用铁锹硬砸土球,导致根系断裂;或者穴底没铺渗水层,一下雨就积水,根泡在水里烂掉。这些细节看似“不影响大局”,却是苗木的“慢性毒药”。

2.2土球保护:“裸根”与“散球”的致命伤

起苗时土球大小不达标最常见——比如规定胸径10厘米的乔木土球直径要80厘米,但有些苗农为了省工,只挖60厘米,导致须根大量损失。运输时更马虎:土球用草绳随便缠两圈,路上颠簸散了,到了工地直接“裸根”种植。去年有批从外省调运的香樟,运输时间超过48小时,土球散了一半,根系暴露在外严重脱水,种下后虽然浇了定根水,但大部分苗3个月后还是枯萎了。

还有些工人种的时候不拆土球包裹物,特别是无纺布、塑料网这些不降解的材料,把根死死裹住,新根长不出来,老根慢慢烂掉。我见过一棵种了两年的榉树,挖开后发现土球外层的塑料网还在,根系全绕着网子长,根本没扎进周围土壤。

2.3种植深度:“过深”比“过浅”更危险

很多人觉得“种深点稳当”,但对大部分苗木来说,种植深度超过原土痕5厘米就是“致命错误”。记得有次整改一片枯萎的桂花,发现每棵都种得“没脖子”——根颈部位被埋了20厘米深。根颈是树木呼吸的“咽喉”,埋深了土壤透气性差,根部缺氧,很快就会腐烂。

当然,过浅也不行。比如种在风口的杨树,土球只埋了1/3,刮风时树根晃动,须根拉断,水分吸收受阻,也会枯萎。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土球表面比地面高5-10厘米,回填土时分层夯实,最后再在周围做个“水圈”,既防积水又固定根颈。

2.4浇水管理:“浇透”不等于“浇勤”

最常见的误区是“每天浇”或者“只浇表面”。比如新种的苗木,前3天需要浇透定根水,但之后要根据土壤湿度调整——夏季高温天,沙质土3天浇一次,黏土5天浇一次;而有些工人不管土壤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