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文本材料
泉州南音,又称“南管”“南乐”“弦管”,是流行于闽南地区及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闽南语系华侨聚居地的古老乐种。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语称其“保留了唐宋以来中原雅乐的遗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
一、历史脉络:从中原雅乐到闽南基因的千年流转
南音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五代时期。据《泉州府志》载,唐僖宗年间,中原士族为避战乱大规模南迁至泉州,将宫廷宴乐、寺庙法曲与民间俗乐带入闽南。这些音乐形式在保留“雅乐”规范的同时,逐渐吸收闽越族“断发纹身”文化中的灵动韵律,形成早期南音的雏形。北宋时期,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外贸易带来的多元文化为南音注入新元素:阿拉伯乐器“乌德”经改良成为南音主奏乐器“二弦”;印度佛乐的唱诵节奏与闽南民歌的“滚门”(曲牌联套结构)融合,形成独特的“指”“谱”“曲”体系——“指”为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多为历史故事;“谱”是无词的器乐曲,以自然意象为主题(如《八骏马》《梅花操》);“曲”则是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调,贴近市井生活。
至明清,南音进入鼎盛期。泉州城内外“郎君社”“回风阁”等民间社团林立,每逢中秋“郎君爷”(南音祖师,传为后蜀皇帝孟昶)诞辰,各社便在天后宫外搭台“会唱”,以曲会友。清乾隆年间,晋江人王大浩整理《泉南指谱重编》,首次系统记录36套“指”、10大“谱”及千余首“曲”,使南音从口传心授转向文本传承。近代,因战乱与西方音乐冲击,南音一度式微,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非遗热”兴起,泉州成立南音传承中心,恢复社团活动,才逐渐走出濒危困境。
二、艺术特征:活态的唐宋音乐“活化石”
南音的“古”,首先体现在乐器组合上。其主奏乐器为“四管”:洞箫(唐制“尺八”遗制,管长一尺八寸,音色清幽)、二弦(以蛇皮蒙面,琴筒短小,模仿唐“奚琴”的高音区音色)、琵琶(横抱弹奏,保留唐“阮咸”持法)、三弦(与宋“三弦”形制几无差异)。四管之外,拍板(由五片檀木组成,仿唐“檀板”)掌控节奏,形成“丝竹相和,板眼分明”的独特音响。
其次是记谱方式。南音使用“工尺谱”,但与其他地区工尺谱不同,其“上、尺、工、凡、六、五、乙”七音对应固定音高(C调),且保留“倍工”“倍凡”等古音阶变音,记录了唐宋“燕乐二十八调”的音阶特征。例如,名曲《山险峻》的曲谱中,“倍凡”音的运用使旋律产生“凄清而不失婉转”的效果,与《乐府诗集》中“清商乐”的“楚调”特征高度吻合。
演唱方式更具古风。南音歌者遵循“依字行腔”原则,以闽南语“文读”(接近古代汉语的发音体系)咬字,强调“腔多字少”的拖腔艺术。如《因送哥嫂》中“哥”字拖腔长达8拍,歌者需运用“气震音”技巧,使声音如“春涧流泉,时急时缓”。这种演唱法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唐代乐舞壁画中歌者的口型、气息控制方式完全一致,印证了“南音是流动的唐乐”之说。
三、文化功能:闽南社会的精神脐带
在传统闽南社会,南音是连接宗族、信仰与生活的文化纽带。晋江安海镇“兴贤社”的老艺人们记得,过去每逢宗族祭祖,必以《百鸟归巢》开场,用百鸟和鸣的乐声象征族人团聚;婚丧仪式中,“红事”唱《共君断约》(表达坚贞爱情),“白事”奏《阳关三叠》(寄托追思之情),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通用语言”。
南音更承载着闽南人的文化认同。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成立,由南渡的泉州籍商人发起,每月十五设“雅集”,无论贫富,只要会唱南音即可入社。社长陈先生回忆:“那时南洋华人常被问‘你们是哪国人’,我们就唱《八骏马》——马是中原的马,调是老家的调,唱着唱着,眼泪就下来了。”如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共有40余个南音社团,每年“国际南音大会唱”吸引全球200多个团队参与,音乐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身份证。
四、传承之困: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
尽管南音已被列入“世遗”,其传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传承人断层。目前泉州专业南音演员仅80余人,平均年龄52岁,能完整演奏36套“指”的艺人不足10人。老艺师苏统谋感叹:“教年轻人难啊,现在的孩子坐不住,学三个月‘指’的套曲,嫌太长太闷。”其次是传播渠道单一。传统南音演出多在祠堂、古厝,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接触机会少。某高校调查显示,90后闽南青年中,能听出南音与普通民歌区别的仅占18%。最后是商业化冲击。为吸引游客,部分景区将南音改编为快节奏“串烧”,删除复杂的拖腔与变奏,导致“原真性”受损。
但转机也在显现。2020年,泉州南音艺术学院成立,将南音纳入中小学“非遗必修课”,开发“南音数字博物馆”(包含3D乐器模型、AR曲谱互动等功能);2022年,青年歌手与南音社团合作推出“古曲新唱”专辑,用电子乐伴奏《梅花操》,在B站播放量超500万次;海外社团则创新“线上雅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保安员证书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练习题(100题)含答案.docx
- 2025年内部审核实施计划.doc VIP
- 07CJ03-1: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吊顶(参考图集).pdf VIP
- 《知识产权法学》授课教案.docx VIP
- 粉煤灰GB-T-1596-2017年标准更新.pptx VIP
- (整理)GMP认证药厂固体车间及中药材提取车间平面图..pdf VIP
-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9部分:鸟类短期饲喂毒性试验.pdf VIP
- 审计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pptx VIP
- T/CAQ 10204-2024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准则.pdf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设计.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