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进度与混凝土浇筑协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板工程进度与混凝土浇筑协调

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在建筑施工里,模板工程和混凝土浇筑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模板是混凝土成型的“骨架”,混凝土是填满骨架的“血肉”,两者稍有脱节,要么耽误工期,要么出质量问题。这些年在工地摸爬滚打,我深刻体会到:真正能把这两项工程协调好的项目,往往进度稳、质量高,工人也少熬夜受委屈。今天就从一线从业者的视角,好好唠唠这两者的协调门道。

一、为什么说“协调”是模板与混凝土的“生命线”?

在工地待过的人都明白,施工最怕“掉链子”。模板工程要是慢了,混凝土班组抱着泵车干等,机械闲置费、人工窝工费像流水一样淌;模板要是快了,比如提前拆了还没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模板,轻则结构“长麻子”(表面裂缝),重则楼板“塌腰”(下沉),返工起来能把人急白头。

举个真实例子:前年某小区项目,二层梁板模板支设时,为了抢进度,工人把主次龙骨间距从30cm加到了40cm,结果验收时监理没发现。等混凝土浇筑到一半,模板突然“胀肚子”(局部鼓包),不得不暂停浇筑,重新加固模板。这一折腾,混凝土已经开始初凝,后续浇筑的结合面出现冷缝,最后只能砸掉重做,光工期就耽误了15天,损失几十万。

更关键的是,模板和混凝土的协调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模板的刚度、稳定性决定了混凝土成型后的尺寸精度;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养护条件又反过来影响模板的拆除时间。就像给小孩做衣服——模板是裁剪好的布料,混凝土是填充的棉花,布料裁大了,棉花填不满会跑形;布料裁小了,棉花塞太满会撑破。

二、哪些因素在“悄悄”影响协调?技术、管理、人,一个都不能漏

要想协调好,得先摸清楚“麻烦从哪来”。这些年总结下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问题:技术设计没对齐、管理计划没衔接、现场执行没配合。

2.1技术层面:模板设计与混凝土特性“对不上号”

模板设计可不是随便搭个架子就行。我见过最常见的问题是:模板的支撑体系(比如钢管立杆、木方龙骨)计算时,只考虑了混凝土自重,却没算上泵送混凝土的冲击力。之前有个项目用泵送C50高标号混凝土,泵管冲击力大,模板立杆间距按常规C30设计,结果浇筑到第三车,立杆底部就“歪脖子”了,差点酿成事故。

还有模板的拆除时间,完全依赖“经验主义”。比如有人觉得“夏天3天能拆模”,但实际上混凝土强度增长受温度、湿度、外加剂影响极大。去年我在南方项目碰到过:7月高温天,工人早上8点浇筑完楼板,第三天中午就拆模板,结果拆到一半,楼板中间往下“坠”了2cm——后来检测才发现,混凝土实际强度只有设计值的60%。

2.2管理层面:进度计划“各唱各的调”

很多项目的模板进度表和混凝土浇筑计划是分开做的。模板班组盯着“支模-加固-验收”的节奏,混凝土班组只关心“备料-运输-浇筑”的时间,中间缺少“对表”环节。比如模板班组为了完成月进度,提前3天完成了三层梁板支模,但混凝土搅拌站因为原料供应问题,浇筑时间推迟了5天。这3天里,模板长时间暴露在雨里,木模板吸水膨胀变形,等浇筑时已经合不上缝,漏浆漏得像“水帘洞”。

另外,资源调配没跟上也是大问题。模板工程需要大量木方、钢管、对拉螺栓,混凝土需要水泥、砂石、外加剂,这些材料如果进场时间错位,协调就成了空话。我记得有个项目,模板加固用的对拉螺栓晚到2天,模板支设卡在“加固”环节动不了;等螺栓到了,混凝土搅拌站又因为砂石含泥量超标被质检站叫停,两边都干着急。

2.3人员层面:“各管一摊”的沟通鸿沟

工地上最忌讳“老死不相往来”。模板工觉得“我把模支好就行,混凝土怎么浇是你们的事”,混凝土工认为“模板漏浆、跑模是你们没加固好,关我什么事”。这种“各自为战”的心态,让很多问题在萌芽期就被忽略。

比如,模板支设时,预留的混凝土浇筑孔位置偏了5cm,模板工觉得“差这点没事”,没告诉混凝土班组;等浇筑时,泵管够不着孔位,工人就用撬棍硬掰模板,结果把边角撬裂了,漏浆严重。要是模板工提前喊一嗓子,或者混凝土工提前去现场转一圈,这种问题完全能避免。

三、协调要抓“关键七步”,从策划到验收“全链条”打通

问题找到了,怎么解决?这些年我跟着项目总结出一套“七步协调法”,从施工前策划到混凝土养护,环环相扣,效果挺明显。

3.1第一步:图纸会审“双人在场”

施工前的图纸会审,模板工程师和混凝土工程师必须同时到场。模板工程师要重点看:结构的截面尺寸、标高、预留孔洞位置(比如水电管线洞、施工缝);混凝土工程师要关注:浇筑顺序(先柱后梁还是梁板一起)、混凝土标号(不同部位是否有强度差异)、特殊要求(比如抗渗混凝土的浇筑厚度)。

举个例子:某商业楼项目,图纸上标注二层边梁有20cm高的翻边(防止雨水倒灌),但模板工程师没注意,按普通梁支模;混凝土工程师也没提醒,结果浇筑时翻边部分漏浆严重,后期修补花了不少功夫。后来我们改了规矩:会审时两人必须在图纸上“交叉签字”,确认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