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审美取向的变迁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文学审美取向的变迁研究

引言

站在文学史的长河边回望,唐宋两朝如同并峙的双峰,共同托举起中国古典文学的巍巍苍穹。若说唐诗是盛世里绽放的牡丹,浓艳炽烈、气象万千;宋词则像深院中的幽兰,清芬幽远、余韵悠长。这种审美气质的转换,绝非偶然的文体更迭,而是社会思潮、文人心态与艺术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从“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到“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细腻,唐宋文学审美取向的变迁,恰似一面多棱的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本文将沿着这条隐秘的审美脉络,从社会背景、创作主体、表现对象与艺术手法四个维度,深入探究唐宋文学审美取向的内在逻辑与演变轨迹。

一、盛唐气象与唐代文学的审美底色

1.1开放包容的时代土壤:审美取向的源头活水

唐代的强盛,不仅在于疆域的广袤与国力的雄厚,更在于其“胡汉一家”的开放胸襟。长安街头,波斯商人与西域乐师共舞;曲江池畔,诗人们以“胡姬压酒劝客尝”入诗。这种包容的文化氛围,如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文学审美的多元气象。初唐四杰突破齐梁宫体的绮靡,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重构诗境;陈子昂高呼“汉魏风骨”,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唤醒诗歌的生命力量。到了盛唐,这种开放进一步转化为对“宏大”的推崇——无论是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间纵深感,还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想象张力,都在追求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审美境界。

1.2文人的入世激情:从“致君尧舜”到“诗酒风流”

唐代文人的精神底色是“入世”的。科举制度的完善,让寒门士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这种上升通道的畅通,催生了强烈的功业意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都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反映在文学审美上,便是对“阳刚之美”的偏爱。边塞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山水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本质上都是文人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洪流的精神投射。即便到了中晚唐,虽然国力渐衰,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吁,依然延续着这种“干预现实”的审美传统。

1.3艺术形式的探索:从“天然去雕饰”到“精工出巧思”

唐诗的审美,既有无拘无束的“天成”之美,也有苦心经营的“人工”之妙。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凭直觉与激情喷薄而出;而杜甫的诗则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匠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与“涌”的锤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八层悲意”的叠加,都体现出对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这种“天然”与“人工”的并存,恰恰构成了唐代文学审美的丰富层次——它既允许“醉后各分散,明朝云雨散”的率性,也包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巧。

二、宋韵流转:文学审美取向的转向与深化

2.1理学思潮的浸润:从“外向扩张”到“内向观照”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宋代,文学的天空也悄然换了底色。与唐代的“外向”不同,宋代是一个更注重“内省”的时代。程朱理学的兴起,让文人开始思考“格物致知”的哲学命题;科举取士的规模化,让士大夫阶层的身份认同从“参与政治”转向“建构文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审美上,便是对“理趣”的推崇。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写山水,实则蕴含认识论的哲思;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半亩方塘喻示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即便是写景状物,宋代文人也更倾向于“以小见大”: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清寂,不仅是对春景的描摹,更是对人生孤独感的隐喻;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暗含着对生命困境的哲理解读。

2.2市民阶层的崛起:从“雅文化”到“雅俗共赏”

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庞大的市民阶层。瓦舍勾栏里的说唱艺术、茶坊酒肆中的浅斟低唱,都在推动文学审美向“通俗”靠拢。柳永是第一个敏锐捕捉到这种变化的词人,他的“针线闲拈伴伊坐”“衣带渐宽终不悔”,用俚俗的语言写尽市井男女的相思,一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即便是以“雅”著称的苏轼,也写下了“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的田园俚趣;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是将日常生活的琐碎化为词境的细腻。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打破了唐代“精英文学”的壁垒,让文学从“殿堂”走向“市井”,也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3文体的自觉:从“诗言志”到“词抒情”的审美分野

如果说唐诗的核心是“言志”,那么宋词的灵魂则是“抒情”。这种文体的自觉,本质上是审美功能的细化。唐代的诗,无论是乐府、律诗还是绝句,都承担着“载道”“言志”的社会功能;而宋代的词,最初是配合燕乐的“曲子词”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