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希望》解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青写过两首名为《希望》的诗,一首写于抗战时期(约1938年),另一首写于新时期(1979年)。两首诗风格和内涵迥异,但都深刻地体现了诗人不同人生阶段对“希望”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由于1979年的这首更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更高,我们这里重点解读这一首。

艾青《希望》(1979)解读

一、诗歌原文

《希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二、整体基调与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9年,正值中国“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伊始的“新时期”。艾青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放与沉默后,重返诗坛。此时的诗人,洗尽了早期的忧郁与激愤,沉淀出一种澄澈、睿智而略带嘲讽的哲学思辨。这首诗不再是呐喊,而是沉思;不再是火把,而是透镜。它探讨的“希望”,不再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理想,而是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命题。

三、逐节深度解析

第一节:希望的起源与本质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开篇用两个优美的比喻,将希望与人类最内在、最纯粹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它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梦”与“幻想”,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原是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诗人一下子剥去了希望神秘的外衣,指出它的本质——它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精神投射。我们自身是本体,希望是衍生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这是全诗的诗眼之一。影子本应跟随本体,但希望这个“影子”却总是走在前面。这精准地捕捉了希望的特性:它永远指向未来,引领着我们,让我们去追逐。我们与希望的关系,是“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

第二节:希望的形态与特性

像光一样无形

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光一样无形/风一样不安定”:用“光”和“风”这两个意象,描绘了希望的不可捉摸、变幻无常。它给予人光明和方向,却又无法被牢牢抓住。

“始终有距离”:这是希望的残酷真相,也是其存在的意义。如果希望被轻易实现,它就不再是希望。正是这永恒的距离感,构成了生命前进的动力和永恒的张力。

第三节:希望的美与狡黠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诗人连用三个轻盈、灵动、自由的意象——“飞鸟”、“流云”、“蝴蝶”,极写希望之美。这种美是自然、超脱而令人向往的。

“既狡猾而美丽”:这是艾青式的独特发现,一个充满辩证色彩的词。“美丽”吸引我们,“狡猾”则道破了希望的“欺骗性”或“策略性”。它用美丽的外表诱惑我们,却又用“狡猾”的方式与我们周旋,让我们永不满足,永远前行。这个词让希望的形象立刻丰满和复杂起来。

第四节:人与希望的动态关系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这两句用极其生动、口语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与希望之间永恒的“追逐游戏”。

“你上去,她就飞”:当你努力接近它时,它又会向前移动一步。目标的实现永远伴随着新目标的产生。

“你不理她,她撵你”:当你心灰意冷、停滞不前时,希望又会化身为一种内心的焦灼、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在身后驱赶你。这深刻地揭示了希望既是牵引力,也是推动力。

第五节:希望的永恒性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诗的结尾平静而有力。无论希望如何狡猾,如何难以企及,它却是人生唯一永恒的伴侣。

“永远陪伴”:意味着只要生命在继续,希望就存在。它不是外来的恩赐,而是与生命同在的内在属性。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这个略带悲凉的结尾,将个体的生命置于永恒的追求过程中。生命的终结,才是这场追逐游戏的终点。这使得整首诗在轻盈灵动的外表下,蕴含了一层深沉的悲剧色彩和壮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自身影子的过程。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希望”形象的全新塑造,表达了以下核心思想:

希望的内在性:希望并非外在的救赎,而是源于人的内心,是“自己的影子”。

希望的悖论性:它既美丽又狡猾,既亲近又疏远,既引领我们又拒绝被我们最终捕获。这种悖论正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写照。

希望的动力性:希望的价值不在于其最终实现,而在于它驱动生命不断前行、探索和创造的这个过程本身。生命的意义在于追逐,而非抵达。

生命的哲学:整首诗是一首生命的寓言。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与自我理想的永恒竞走,我们永远在路上,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全部尊严与价值所在。

五、艺术特色

意象清新,比喻精妙:摆脱了早期诗歌中“太阳”、“土地”等浓重的意象,转而使用“影子”、“光”、“风”、“飞鸟”、“蝴蝶”等更抽象、更富哲理的意象,轻盈而深邃。

语言口语化,节奏明快:诗句短小精悍,语言平白如话,但内涵丰富,充满了智慧的机锋。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定义本质,到描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