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早期筛查方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镜检查早期筛查方法

作为一名从事消化内镜工作十余年的医生,我常被患者问起:“医生,我每年都体检,抽血、B超都做了,为什么还要做内镜?”每到这时,我总会指着电脑里的病例影像——那是一张胃窦部0.5cm的黏膜隆起,表面轻度发红,放大内镜下腺管结构紊乱。“就是这样的‘小疙瘩’,半年前还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现在已经进展为早期癌了。”早期发现与晚期确诊的天壤之别,让我深切体会到: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筛查绕不开的“金标准”。

一、为什么说内镜是早期筛查的“核心武器”?

要理解内镜的独特价值,得先明白“早期病变”的特点。以胃癌、结直肠癌为例,早期癌多表现为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微小病变,可能只是颜色稍变、局部轻微隆起或凹陷,甚至仅表现为腺管结构的异常。这些“蛛丝马迹”,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难以捕捉,血清肿瘤标志物也常呈阴性——就像在一片绿草地上找半片枯黄的草叶,靠“远距离扫描”容易漏看,必须“蹲下来细看”。

内镜的优势恰恰在于“近距离观察”:直径几毫米的镜身可直达消化道腔道,高清摄像头将黏膜放大数十倍,配合染色技术(如靛胭脂染色)、窄带成像(NBI)等“辅助工具”,能清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形态和腺管结构。打个比方,普通白光内镜像“普通相机”,能拍清大体;NBI则像“显微镜头”,连黏膜下的毛细血管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更关键的是,发现可疑病变时,内镜可直接取活检做病理——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我曾遇到一位58岁的患者,因上腹胀来诊,常规体检无异常。胃镜检查时,我发现胃角有一片0.3cm的“褪色区”,边界模糊,白光下几乎和周围黏膜融为一体。切换NBI模式后,这片区域的微血管走行紊乱,局部出现“不规则扩张”。活检结果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胃癌前病变。及时内镜下切除后,患者至今已健康生活5年。这就是内镜早期筛查的意义:在病变还未“长大变坏”时,精准拦截。

二、哪些人需要做内镜筛查?何时做?怎么做?

(一)高危人群:筛查的“重点对象”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以胃癌为例,以下人群属于高危:

年龄≥40岁(我国胃癌高发年龄);

有胃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

长期吸烟、饮酒,或喜食腌制、高盐食物;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

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且未根治。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则包括:

年龄≥50岁(部分指南推荐45岁起);

有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家族史;

长期便秘、腹泻,或大便习惯改变(如变细、带血);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肥胖、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增加风险)。

(二)筛查时机:早一步,多一分希望

不同部位的内镜筛查起始年龄和间隔时间略有差异,但核心原则是“早开始、定期查”。以胃癌为例,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做首次胃镜检查;若检查结果正常(无萎缩、肠化等病变),可每5-10年复查;若有轻度萎缩或肠化,建议每3年复查;中度及以上萎缩或肠化,需每1-2年复查。结直肠癌方面,普通高危人群建议45岁起做首次肠镜;若发现1-2个低风险腺瘤(直径<1cm),切除后5-10年复查;若有3个及以上腺瘤或高危腺瘤(直径≥1cm、绒毛状结构),则需3年内复查。

我见过最可惜的案例是一位62岁的患者,子女多次劝他做肠镜,他总说“我能吃能喝,没必要遭罪”。直到出现便血、体重骤降才来就诊,肠镜发现乙状结肠有8cm的菜花样肿块,病理提示中晚期腺癌。“早知道听孩子的话……”他握着我的手哽咽。这让我更坚信:筛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

(三)操作细节:从“检查”到“筛查”的升级

很多人对内镜的印象停留在“插管、恶心”,但真正的早期筛查内镜,远不止“看一圈”这么简单。以胃镜为例,规范的早癌筛查需要做到“三要素”:

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需至少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必要时口服去泡剂(如二甲硅油)和去黏液剂(如链霉蛋白酶),确保胃内无黏液、气泡附着,黏膜表面清晰可见。我曾遇到患者因术前喝了一口水,胃底残留水洼,导致局部黏膜被遮挡,不得不改日重新检查——细节决定成败。

系统的观察流程:进镜时需“退镜观察”(即边退镜边仔细看),胃的每个分区(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都要覆盖,尤其是容易漏诊的胃底穹窿部、胃角后壁。退镜时间至少3分钟(早癌筛查推荐5分钟以上),就像“扫地”要扫到每个角落,不能“走过场”。

精准的病变识别:发现可疑病变(如颜色改变、隆起/凹陷、边界不清)时,需切换NBI模式观察微血管和腺管结构。例如,正常胃黏膜的微血管呈规则的网格状,腺管开口呈圆形或椭圆形;而早期癌的微血管多表现为“不规则增粗、扭曲”,腺管开口呈“星芒状”或“消失”。此时需取4-6块活检(围绕病变中心及边缘),避免漏诊。

肠镜的筛查要点类似,但更强调“肠道准备质量”。清肠不彻底(如仍有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