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易感人群保护策略.docxVIP

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易感人群保护策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易感人群保护策略

清晨五点的农贸市场,张阿姨已经在鱼摊前熟练地刮鳞,李叔的蔬菜车刚卸完货,地面还沾着新鲜的露珠。这些每天最早与人间烟火打交道的从业者,用汗水维系着城市的“菜篮子”,却也是被忽视的健康易感群体。他们长时间暴露在潮湿、密闭的环境里,与生鲜、人流高频接触,加上年龄偏大、基础疾病多等特点,成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的“脆弱防线”。如何为这些“烟火守护者”筑起安全屏障?这不仅是公共卫生命题,更是城市温度的体现。

一、为何农贸市场从业人员是“易感人群”?——风险场景的多维透视

要谈保护策略,首先得理解“易感性”从何而来。农贸市场的特殊工作场景,如同一张交织的风险网,从环境、行为到个体条件,每个环节都可能放大健康隐患。

1.1环境风险:密闭潮湿的“微生物温床”

走进农贸市场,最直观的感受是“拥挤”与“湿润”。水产区的地面总带着积水,肉类区的操作台沾着血水,蔬菜区的叶尖挂着水珠——这种高湿度环境,恰恰是细菌、病毒滋生的理想条件。曾有疾控部门检测发现,农贸市场案板、秤台的表面菌落总数可达普通超市的3-5倍,其中不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更关键的是,多数老旧市场通风条件差:窗户长期关闭防蚊虫,排风扇功率不足,导致空气流通缓慢,病毒气溶胶(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容易在密闭空间里累积。

1.2行为风险:高频接触与防护缺位的矛盾

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接触”是日常主旋律:称重用的手要摸过顾客的钱、湿漉漉的菜叶、沾着鱼鳞的案板;搬运货物时,肩膀蹭过同事的后背,胳膊擦过路过的顾客;中午随便扒拉两口饭,手没洗就继续干活……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实则是“微生物传递链”的节点。而防护意识的缺失更让风险升级:有人觉得“戴口罩闷得慌”,干活时拉到下巴;有人嫌手套麻烦,直接徒手处理生肉;还有人认为“每天擦桌子就行”,对抹布、围裙的定期消毒毫无概念。

1.3个体风险:年龄与基础疾病的叠加效应

逛过市场的人会发现,摊主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本身免疫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加上长期弯腰卸货、站立卖货,不少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等慢性病;还有部分人因饮食不规律(顾不上吃饭就啃馒头)、长期吸入鱼腥味/油烟(水产、熟食摊主),存在胃炎、慢性咽炎等问题。这些基础健康问题,让他们在面对流感、新冠等传染病时,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恢复周期也更长。

去年冬天流感季,我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过一位卖猪肉的王师傅。他发着39度的烧还坚持出摊,说“今天不卖完,明天肉就不新鲜了”,结果引发肺炎住院半个月。“平时总觉得自己身体好,真病了才知道扛不住。”他的话,道尽了许多从业者的真实困境——他们不是不怕病,而是不敢停。

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护”:分阶段、多维度的保护策略

保护易感人群,不能只靠“生病后送医”的末端干预,而要构建“环境-行为-健康”的全链条防护网。这需要市场管理者、从业者自身、社区及相关部门共同发力,让保护策略既有“硬措施”,也有“软温度”。

2.1第一步:环境改造——切断“病从环境入”的源头

环境是风险的“第一阵地”,改造必须抓关键、接地气。比如针对通风问题,市场管理方可以做三件事:一是加装“分区通风系统”,在水产、肉类等高风险区单独安装大功率排风扇(建议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避免不同区域的空气交叉污染;二是设置“通风时间卡”,每天清晨开市前、中午收市后各开窗通风30分钟,用明确的制度代替“看心情开窗”;三是减少密闭空间,比如将熟食摊从封闭玻璃柜改为半开放操作台(加装防蝇帘),既保证卫生,又增加空气流动。

清洁消毒则要“精准到细节”。很多市场每天收市后会用高压水枪冲地,但忽略了“隐蔽角落”:比如秤台的缝隙、货架的底部、装货用的推车把手。建议制定“消毒清单”,明确“哪些物品需要消毒、用什么消毒剂、每天几次”。例如:案板、刀具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购物袋挂钩用75%酒精喷洒,手推车每周用蒸汽消毒一次。某老菜场试点后,表面菌落数下降了70%,从业者感冒频率明显减少。

2.2第二步:行为干预——把“要我防护”变成“我要防护”

再好的环境改造,也需要从业者配合。但现实中,很多人不是“不想防护”,而是“不会防护”或“嫌麻烦”。因此,培训必须“实用、简单、有激励”。

培训内容要“拆成小步骤”。比如教正确戴口罩,不能只说“盖住口鼻”,而是分三步:洗干净手→金属条压鼻梁→下拉口罩盖住下巴;教手卫生,用“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配上卡通图贴在摊位旁;教生熟分开,就用不同颜色的菜筐(红色装生肉、绿色装熟菜),让“看颜色”比“记规则”更简单。

防护装备要“贴合需求”。很多从业者觉得医用外科口罩“勒耳朵”,可以提供耳挂式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