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被动安全系统原理.pptxVIP

汽车的被动安全系统原理.ppt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原理被动安全系统是保障乘员安全的关键技术。它专注于减轻碰撞伤害的效果。这些系统构成了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基础。它们在事故发生时保护生命。作者:

被动安全系统概述定义被动安全系统在碰撞发生后保护乘员。它们是最后一道生命防线。互补关系与主动安全系统协同工作。主动预防事故,被动减轻伤害。显著效果全球每年减少约40%的致命事故。挽救了数百万生命。

被动安全的历史发展11959年沃尔沃发明三点式安全带,成为汽车安全里程碑。21973年通用汽车首次引入安全气囊,开创被动保护新时代。31997年欧洲NCAP碰撞测试标准建立,推动全球安全进步。42010年后高强度钢材和多材料车身结构普及,大幅提升安全性。

全球被动安全法规标准地区标准碰撞测试要求欧洲ECER94/R9556公里/小时前碰,50公里/小时侧碰美国FMVSS208/21456公里/小时全覆盖,32公里/小时侧柱碰中国C-NCAP五星评级系统,多种碰撞模式综合评价

汽车结构安全设计原则吸能区域设计前后部设计可控变形区。保障乘员舱完整性。载荷路径优化碰撞力分散传递。避免集中应力造成破坏。生存空间保护乘员舱高刚性设计。防止侵入伤害乘员。材料结构布局多种材料合理分布。兼顾强度、重量与成本。

车身结构被动安全技术安全笼式车身高强度材料围绕乘员舱形成保护笼。防止碰撞侵入。前后防撞梁设计为可控折叠结构。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侧面防撞钢梁门板内置高强度横梁。减少侧面碰撞伤害。高强度乘员舱A柱、B柱采用超高强度钢。维持碰撞后乘员生存空间。

吸能区设计原理分区设计车身前部划分多个吸能区。每区负责吸收特定能量。折叠模式前纵梁设计预定折叠点。控制变形方向与力度。能量分散多路径传递碰撞力。避免集中冲击乘员舱。防侵入措施发动机下潜设计。防止发动机向后推入乘员舱。

高强度钢应用热成型钢应用强度达1500MPa。用于A柱、B柱和门槛等关键安全部位。通过热冲压工艺成型。具有超高强度与优良成型性。硼钢特性含硼特殊钢材。碰撞时几乎不变形。主要应用于车身侧面防护。保护乘员免受侧撞伤害。多相钢优势兼具强度与延展性。能吸收更多碰撞能量。应用于前纵梁等吸能部位。控制变形保护乘员。

多材料车身技术现代车身采用多种材料构建。每种材料用于最适合的位置。铝合金减轻重量并吸收能量。碳纤维提供极高强度。镁合金用于内部支架。材料连接技术是关键挑战。

安全带系统工作原理卷收器锁止感应到碰撞加速度立即锁止。防止乘员向前移动。预紧器触发火药或电动机拉紧安全带。减少乘员与气囊间距离。负荷限制达到阈值后适度释放安全带。减轻对胸部的压力。提醒系统检测安全带使用状态。通过声光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

安全气囊系统技术碰撞传感多个传感器检测碰撞力度和方向。毫秒级判断是否触发气囊。气体发生电信号触发化学反应。叠氮化钠瞬间分解产生大量氮气。快速展开20-30毫秒内完全充气。精确计算与乘员相遇时间。受控排气气囊材料特殊设计。缓冲吸收乘员冲击力。

前排气囊保护原理驾驶员气囊设计容积约60-70升。方向盘中心圆柱形设计。考虑不同身高驾驶员。确保头部和胸部得到有效保护。特殊折叠方式确保均匀展开中心向外展开减少眼部伤害乘客侧气囊特点容积约120-150升。双级展开技术。根据碰撞严重程度调整充气速度和压力。轻度碰撞低压充气严重碰撞高压迅速展开可识别儿童座椅自动关闭

侧面碰撞保护系统头部保护帘式气囊覆盖窗户区域胸部防护座椅或门板侧气囊盆骨支撑座椅下部气囊结构结构增强门内防撞梁系统侧面碰撞保护系统综合了气囊和结构设计。帘式气囊保护头部免受玻璃伤害。座椅集成式侧气囊精确保护胸部和盆骨。门板内的高强度钢梁提供第一道防线。

膝部气囊与其他特殊气囊膝部气囊位于转向柱下方。防止膝盖撞击硬质仪表板。减少股骨和髋部损伤风险。后排气囊集成于前排座椅靠背。保护后排乘员头部和胸部。考虑儿童乘客特殊保护需求。行人保护气囊安装于引擎盖下或A柱位置。碰撞行人时展开。减轻头部撞击硬质部件伤害。多次碰撞控制智能系统判断连续碰撞情况。保留部分气体发生器能力。应对次生碰撞保护需求。

座椅安全设计头枕防鞭打设计主动式头枕减轻颈椎损伤座椅骨架强化高强度钢材支撑框架防潜滑结构座垫前端向上设计ISOFIX固定点标准化儿童座椅接口

儿童乘员特殊保护分级适用年龄/体重安装方式特殊保护设计0/0+组0-15个月/13kg以下后向安装五点式安全带、侧撞保护1组9个月-4岁/9-18kgISOFIX+前向可调头枕、防转设计2/3组4-12岁/15-36kg车载安全带增高垫、导带器设计

行人保护被动安全设计发动机舱盖设计舱盖下方预留变形空间。碰撞时吸收头部撞击能量。降低头部伤害风险。前保险杠结构柔性材料覆盖。内部吸能泡沫结构。降低腿部损伤风险,减轻膝关节伤害。风挡玻璃边缘A柱和风挡边缘增加缓冲材料。减少行人二次撞击

文档评论(0)

我是一只小绵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助理工程师持证人

积极、乐观、优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28日上传了助理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