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新乡市2021—2022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语文(二)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那么,古人为何如此重视耕读?
关于“耕”,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耕,犁也。”本义指用犁翻松田土,泛指耕种、农耕之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劳作是祖辈赖以生存的方式,他们在田地里从事农耕劳作非常辛勤劳苦,“耕”就与勤劳的品质联系起来。关于“读”,《说文解字》释为:“读,诵书也。”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耕读并举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士人躬耕的记载。《论语》载“樊迟请学稼”,《说苑》载“曾子衣敝衣以耕”。农家学派的许行提倡士人耕读并举,他不仅自耕自食,还带领学生从事农耕劳动。及至西汉,扬雄提出,“耕”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从中也可以体悟“道”与“德”,“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东汉袁闳把耕田与治学并举,“(闳)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促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这样一来,便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相兼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形成重视耕读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了诸如“耕读轩”“耕读山房”等名。诗词歌赋中,也常见关于耕读生活的描述,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许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第一部正式将耕读传家列为家训的是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其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明末清初理学名儒张履祥认为应该耕读并举,他在《训子语》中说:“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晚清名臣左宗棠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他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
在耕读文化发展过程中,“耕”和“读”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耕”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读”也不只是为了读书应举。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可以培养勤劳务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更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读书则不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耕读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正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所在。
(摘编自吴宇轩《耕读文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耕”“读”本义在《说文解字》中已有明确解释,“耕”又因从事农耕劳作辛勤劳苦从而与勤劳的品质相联;“读”也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
B.从文字记载可知,先秦时就有士人耕读并举,如樊迟“请学稼”,曾子“衣敝衣以耕”,许行不仅自耕自食,还带领学生参加农耕劳动。
C.宋仁宗在耕读文化传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他颁布的劝耕劝读政策,密切了士人、农家子弟与土地的联系,使耕读相兼的观念深入人心。
D.自章仔钧正式把“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列为家训后,后代许多家庭也以此八字作为家规家训,劝勉后世子孙要勤劳耕作,读书上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许多家规家训,证明古人家训重视耕读教育与传承,同时告诉我们,耕与读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B.文章结尾在前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耕读”的丰富内涵,并指出了“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
C.文章首先提出古人重视耕读的问题,然后采用并列结构从基本含义、生活方式,家训家规等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论证手法,如引证法,多次引用古籍资料;如例证法,大量列举古人与耕读有关的事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士人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甚至有人将自己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2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清北班)上学期期中线下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2022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2022届湖北省鄂西北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2022届江西省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doc
- 2022届辽宁省名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 2022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2022届山东省济南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2022届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 2022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