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篇章,其发展脉络绵延数千年,从远古的歌舞傩仪到成熟的戏曲形态,再到近现代的话剧革新,凝聚着历代艺人和文人的智慧结晶。本复习重点汇总旨在梳理中国戏剧发展的主要脉络、关键节点、重要作家作品及艺术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回顾框架,助力深化理解与记忆。
一、戏剧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戏剧的起源是多元融合的产物,并非单一源头。复习此部分,需着重理解各种原始艺术形式如何孕育了戏剧的雏形。
1.1起源诸说与远古雏形
*模仿说、游戏说、宗教仪式说:了解这些学说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戏剧起源探讨的启示。
*原始歌舞与傩仪:如《尚书·尧典》记载的“百兽率舞”,古代傩祭中驱鬼逐疫的表演,其中已包含角色扮演、歌舞动作和简单情节的萌芽。
*先秦优戏:以滑稽调笑、模拟表演为特征的“优”的活动,如“优孟衣冠”,具备了戏剧扮演的基本元素,是中国戏剧早期重要的表演形态。
1.2汉唐时期的戏剧萌芽
*汉代百戏:集歌舞、杂技、角抵、幻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如《东海黄公》,已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冲突,被视为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环节。
*魏晋南北朝的歌舞小戏:如《踏摇娘》、《拨头》、《代面》(又称《兰陵王》)等,有较完整的故事线索、角色分工和歌舞表演,是戏剧形态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
*唐代参军戏:以滑稽问答、讽刺嘲弄为主要特征,角色有“参军”和“苍鹘”,表演具有即兴性和喜剧色彩,对后世喜剧表演影响深远。同时,唐代的歌舞大曲、说唱艺术(如变文)也为戏剧的音乐、叙事元素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宋元戏剧:戏曲的成熟与第一个高峰
宋元时期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并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的重要阶段,主要标志为南戏的出现和元杂剧的鼎盛。
2.1宋金杂剧与院本
*宋杂剧:宋代城市瓦舍勾栏的产物,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包含艳段、正杂剧、杂扮等部分,已有固定的角色分工(如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金院本:金代流行于北方的杂剧形式,与宋杂剧一脉相承,对元杂剧的体制有直接影响,可惜剧本多已失传。
2.2南戏(宋元南戏)
*形成背景与历史渊源:产生于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基础上,吸收了宋杂剧和说唱艺术的成分而形成的。
*艺术特征:
*结构体制:早期结构较灵活自由,篇幅长短不一,一本戏常分多“出”,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
*音乐唱腔:采用南方民间曲调,曲调轻柔婉转,声腔流派逐渐形成(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早期形态),演唱方式灵活,可独唱、对唱、合唱。
*内容题材: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爱情故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重要作品: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丘,一说无名氏)、《刘知远白兔记》(无名氏)、《拜月亭记》(关汉卿,一说施惠)、《杀狗记》(徐畛,一说无名氏),是南戏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历史地位: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为明清传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元杂剧(北杂剧)
*形成背景与繁荣原因:元代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文人地位的下降(“九儒十丐”)使其与民间艺人结合、科举制度的一度废止、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艺术特征:
*结构体制:一本四折(有时加一“楔子”),一折用一套曲子,一韵到底,由正末或正旦主唱(分别称为“末本戏”、“旦本戏”)。
*音乐唱腔:采用北方音乐系统,曲调雄健高亢,主要声腔为“北曲”,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脚色行当:主要有末(正末、外末、冲末等)、旦(正旦、卜儿、搽旦等)、净、杂等,分工细致。
*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表演要素初步形成并结合。
*重要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为“曲圣”。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等。其剧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和强烈的人民性。
*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昭君出塞故事),风格豪放中见悲凉,意境高远。
*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倩女离魂》(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文辞优美,富于浪漫色彩。
*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梧桐雨》(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墙头马上》(爱情喜剧)。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