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市政管线横穿道路施工工艺
清晨六点的城市还未完全苏醒,道路两侧的施工围挡已支起,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几名工人正蹲在地面上用红色喷漆标记着什么——这是市政管线横穿道路施工的常见场景。作为在市政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施工”,我太清楚这类工程的特殊性:地下可能藏着decades前的老旧管线,路面是市民每日必经的交通动脉,头顶还有过往车辆投下的阴影。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看似“挖个沟埋管子”的活儿,背后到底有多少讲究。
一、施工前:像拆盲盒一样摸清“地下家底”
很多人觉得管线施工就是“挖开路面埋管子”,可真正的难点往往在“挖”之前。记得有年在老城中心施工,原以为地下只有一条直径300mm的给水管,结果挖到1.5米深时,突然碰到一段手腕粗的电线——那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废弃电缆,产权单位都找不着。从那以后,我总跟新人说:“地下是本‘糊涂账’,前期不摸清楚,后期全是坑。”
1.1多手段探测:给地下“拍CT”
进场第一件事,是用专业设备给地下“做体检”。我们通常会用管线探测仪、地质雷达和人工探孔“三管齐下”:探测仪能精准定位金属管线的走向和深度;地质雷达则像地下X光机,能识别混凝土管、塑料管线等非金属材质;最保险的是人工探孔——每隔5米挖个60cm×60cm的小探坑,用洛阳铲一点点掏土,亲眼确认地下有没有“漏网之鱼”。有次在新建开发区施工,地质雷达显示地下有异常,但探测仪没反应,最后人工探孔发现是段断裂的陶土管,要是直接机械开挖,肯定会捅娄子。
1.2方案“量体裁衣”:管线类型决定工艺路线
不同管线有不同“脾气”:给水管要防漏,排水管要找坡,燃气管要防爆,电力管要绝缘。比如直径1.2米的雨污水管,通常得用明挖法大开挖;而直径150mm的燃气支管,可能更适合用非开挖的定向钻。记得去年在商业步行街施工,路面是百年历史的青石板,为了不破坏原貌,我们硬是用顶管机从地下3米处顶进,200米的管线干了整整25天——慢是慢了点,但保住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值!
1.3交通导改:给城市“搭便车”
管线横穿的多是交通要道,怎么让施工和通行“互不耽误”是门学问。我们会提前30天在周边社区贴通告,通过交通广播、地图APP推送施工信息;现场用反光锥、水马围挡分出“施工区—缓冲区—通行区”,夜间还得挂爆闪灯、设反光标志。有次在早高峰前,我们把原本封闭半幅路改成“夜间施工+白天单车道放行”,虽然工人得熬夜,但听到路过市民说“没怎么堵”,心里比喝了绿豆汤还舒坦。
二、施工中:每一步都像“走钢丝”,容不得半点闪失
2.1明挖法:最传统却最考验细节
明挖法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细节。开挖前要先做“降水”——如果地下水位高,得打井点管把水抽干,不然土一泡软,基坑容易塌;开挖时要控制坡度,黏土一般1:0.75,砂土得1:1.25,太陡了塌方,太缓了占地方;碰到松散土层,还得打钢板桩或设混凝土支撑。记得有次在河漫滩区域施工,刚挖到2米深,侧壁突然“簌簌”往下掉土,幸亏现场有经验的老班长喊停,立刻支起H型钢支撑,才没出事故。
管线安装更是“技术活”:钢管要对口齐平,错边量不能超过壁厚的10%;PE管热熔焊接时,温度要控制在210-230℃,加热时间根据管径调整(比如De200管得加热8秒);排水管要挂线找坡,千分之三的坡度用水平尺量,误差不能超过2mm。有回验收时,监理用激光测距仪一测,发现一段排水管坡度过小,当场要求返工——积水排不出去,管线用两年就得堵。
回填是“最后一关”,得“分层碾压”:先铺30cm厚的中粗砂,用平板夯夯3遍;再填素土,每层25cm,用压路机静压2遍、振压3遍;靠近路缘石的地方机械压不到,得用蛙式打夯机人工补。有次偷懒没分层,结果下雨后路面下沉10cm,返工花的钱比省的还多——老话说“慢工出细活”,真没错。
2.2非开挖法:地下“穿针引线”的技术活
非开挖法分顶管和定向钻两种,适合不能破坏路面的情况。顶管得先做工作井和接收井,井壁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深度比管线低1米;然后把顶管机放进井里,用千斤顶一点点往前顶,每顶50cm就得测一次方向(用激光经纬仪),偏了就得调整纠偏油缸。有次顶进时遇到孤石,刀盘被卡得转不动,最后从地面打了6个探测孔,用小型破碎机把孤石打碎才继续——地下的事儿,永远没法“一刀切”。
定向钻更像“地下打蛇洞”:先用导向钻杆钻出轨迹(深度一般是路面下3米),再回拉扩孔(从Φ200扩到Φ500,分3次扩),最后把管线绑在钻杆上拉回来。去年在高速路下穿施工,为了避开下方的地铁隧道,导向轨迹画了7稿,钻杆每进1米就得测一次坐标,300米的管线打了48小时,手台里“左偏5cm”“上抬2cm”的指令没断过——这哪是施工,简直是给地下“做手术”。
三、验收后:把“隐患”消灭在看不见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管线埋进土里就“万事大吉”,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