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市政综合管廊施工流程优化
作为在市政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老施工”,我参与过不少综合管廊项目。从早期跟着师傅在泥里打滚学手艺,到后来独立带团队管项目,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施工流程就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扣”都会导致整体效率打折扣。这两年参与的某新区综合管廊项目,我们团队下了狠劲优化流程,从前期准备到验收交付,每个节点都抠细节、找痛点,最后项目提前20天完成,质量验收一次通过,连业主都竖着大拇指说“这流程改得值”。今天就借着这个经历,跟同行们唠唠我们是怎么一步步优化施工流程的。
一、前期准备:把“预”字刻进骨头里
以前总觉得“准备”就是搭个工棚、拉点材料,后来吃了大亏才明白:前期准备不到位,后面的麻烦能绕地球三圈。这次项目一开始,我们就把“预”字作为核心——预勘察、预协调、预推演,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谋定后动”。
1.1勘察测量:从“大概齐”到“毫米级”
传统勘察往往依赖人工测量,拿个全站仪这儿瞄那儿测,遇到复杂地形还得反复跑。我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情况特别复杂:既有上世纪遗留的砖砌排水渠,又有近几年新埋的通信光缆,还有地质报告里没标清楚的粉质黏土层。第一次进场时,勘察队给的图纸标着“地下3米无障碍物”,结果挖槽时一铲子下去,直接捅穿了根直径800mm的废弃给水管,水喷得跟喷泉似的,停工整顿了3天。
吃了这次亏,我们直接升级勘察手段:先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全线进行扫描,生成1:1的三维点云模型;再结合地质雷达做地下20米的“穿透式”探测,把管线位置、土层密度、地下空洞全标进模型里;最后带着模型找周边社区老居民座谈——别小看这一步,有位70多岁的大爷说“南边那块地解放前是个池塘”,我们一查模型,那片区域果然显示土层含水率异常。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勘察误差从过去的5-10cm缩小到1cm以内,设计图纸修改次数从原来的15次降到3次,光是返工材料就省了20多万。
1.2设计协同:从“各画各的”到“围炉共商”
以前设计和施工是“两张皮”:设计院出图,施工队照图干,结果常遇到“图纸上能走车,现场连人都转不开”的情况。比如早期做过的一个项目,电力舱和燃气舱的检修通道设计宽度都是1.2米,但现场安装完管线支架,两个人错身都得侧着走。这次我们硬拉着设计院、管线单位(电力、通信、水务、燃气)开了7次“围炉会”,把BIM模型投影到墙上,现场模拟管线安装、设备检修、应急疏散的场景。
记得有次讨论燃气舱通风口位置,燃气公司的老王拍着模型说:“这儿要是按图纸放通风口,检修时工人得爬过3个弯头,背个20公斤的检测仪太费劲。”我们当场调整通风口位置,把直线距离缩短了8米;还有电力专业的李工发现,原设计的电缆桥架转弯半径太小,大截面电缆根本拐不过去,临时把半径从0.5米改成0.8米。这些调整看着是小改动,却避免了后期8处大拆大改,光工期就抢回了12天。
二、主体施工:把“细”字磨进工艺里
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是“里子”,混凝土浇筑、模板支撑、防水处理,每道工序都得像绣花一样细。以前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后期渗漏、裂缝、结构下沉的问题没少修。这次我们盯着“精细化”下功夫,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抠细节。
2.1模板支撑:从“经验搭”到“标准立”
传统模板支撑用的是钢管扣件,全靠工人经验:有的地方立杆间距1米,有的地方0.8米,搭完了还得反复调平。有次检查发现,一段30米的侧墙模板,顶部偏移了3cm,混凝土浇筑后墙面凹凸不平,最后只能用砂浆找平,既费工又影响结构强度。
这次我们改用盘扣式脚手架:所有立杆、横杆、斜杆都是工厂预制,立杆上的圆盘间距50cm,横杆插头直接卡进圆盘,工人只需要“一插、一扣、一拧”三步就能完成连接。开工前我们给工人做了3天实操培训,要求“立杆垂直偏差不超过1‰,横杆水平偏差不超过2mm”。刚开始老工人还嘟囔:“以前随便搭都能用,现在这么严干啥?”结果浇筑完一量,墙面垂直度偏差最大0.8mm,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mm,监理拿着靠尺转了三圈,竖着大拇指说:“这墙能当镜子照!”
2.2混凝土浇筑:从“一股脑”到“分阶段”
以前浇筑混凝土总想着“快”,一泵车接一泵车往里灌,结果经常出现“前面还没震实,后面已经开始凝固”的情况。有回半夜浇筑顶板,工人为了赶进度,振动棒插下去5秒就拔出来,第二天拆模一看,顶板上全是蜂窝麻面,最严重的地方能塞进半块砖,最后只能砸了重浇,损失了10万块。
这次我们把“分层分段”刻进方案里:纵向按40米分段,每段设1道后浇带;横向按“底板→侧墙→顶板”分三次浇筑,每次浇筑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浇筑时配4个振动棒手,每人负责5米范围,要求“快插慢拔,上下抽动”,每个点振捣20-30秒,直到表面泛浆、无气泡冒出。最关键的是温控:夏天用冰水拌混凝土,罐车裹上保温棉;冬天在模板外裹草帘,用蒸汽管道加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