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记叙文之标题的作用-六年级(预初)语文课内外知识点总结(上海专用).pdfVIP

第01讲 记叙文之标题的作用-六年级(预初)语文课内外知识点总结(上海专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梳理

【知识点讲解】

标题的作用:

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此作用时,可在前或后加上类似以下的恰当词语: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发人

深思、想象奇特等)

2.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

尾思念再洗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3.表明文章写作对象

如果题目是某物的名称,要考虑其是否有线索或埋下伏笔等作用。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例如:《智取生辰纲》

5.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文章中心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6.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有特殊含义等。如运用了象征,有象征意义;运用了双关修辞,有双层含义。

或者巧设悬念(答此点作用时,一般还要加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常考题型】

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或以此为标题的好处?

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看标题的本义,(包括词语含义、标题内容、对象等、)

第二步:看标题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考虑: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悬念?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否表现了人物

性格,表明了作者情感与态度或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第三步:答标题的作用。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不需再答标题的含义。

◆比较标题类

A品读选文,题目换成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本文标题有作用(或妙在何处),而要换的标题则没有这种效果

B也可作为文章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C文章题目为什么是而不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补充】:线索的提取——贯穿全文的脉络

1、标题2.时间3.地点的转移或者空间的变化4.某人5.某事或物6.情感

明暗双线

例题精讲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

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

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

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

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

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

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

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

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

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

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

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11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