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锡膏印刷工艺中的塌陷是怎么造成的?
在锡膏印刷工艺中,塌陷是指印刷后的锡膏无法维持预期形状,出现边缘垮塌、向焊盘外侧蔓延,甚至在相邻焊盘间形成桥接的现象。这一缺陷会显著影响焊接质量,导致短路或虚焊等问题。塌陷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是详细分析及优化方案:
一、塌陷的核心成因
1.刮刀压力失控
原理:刮刀压力过大时,锡膏在通过钢网孔洞时会被过度挤压,导致部分锡膏渗入钢网与PCB的间隙。若压力持续过高,相邻焊盘的锡膏可能因挤压而连接,形成塌陷。
典型场景:细间距元件(如0.4mmpitch以下的QFP、BGA)印刷时,刮刀压力稍大即易引发短路。
2.锡膏流变特性异常
黏度不足:
原因:剂挥发、金属含量异常(如助焊剂比例过高)或环境湿度过高,均会导致锡膏黏度下降。
影响:低黏度锡膏印刷后边缘松散,难以维持形状,尤其在细间距焊盘上易扩散。
金属颗粒尺寸不匹配:
问题:小颗粒锡膏(如T6级)虽下锡性好,但印刷后形状保持性差,易因表面张力作用而塌陷。
案例:0.3mm间距元件使用T6级锡膏时,塌陷风险显著增加。
3.环境因素干扰
湿度过高:锡膏吸湿后稀化,黏度降低,导致塌陷。例如,在湿度60%RH的环境中,未密封的锡膏可能因吸湿而失效。
温度波动:高温会降低助焊剂黏度,使锡膏在印刷后流动过度;若时间过长,稀释剂挥发又会导致黏度回升,引发印刷困难。
4.工艺参数与设备缺陷
钢网设计不合理:
开孔过大:钢网开孔面积超过焊盘95%时,或钢网过厚,下锡量超标,多余焊料在重力作用下流淌,形成塌陷。
倒角缺失:钢网孔壁垂直或内凹设计会增加锡膏脱模时的应力,导致边缘不整齐。
脱模速度过快:快速脱模可能拉扯锡膏,使其边缘呈锯齿状或塌陷。
设备状态不佳:钢网底部沾污、刮刀磨损或PCB支撑不足,均可能间接引发塌陷。
二、系统性优化方案
1.精准控制刮刀压力
调整策略:
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压力范围(通常为0.1-0.3N/mm),确保锡膏均匀填充钢网孔洞且不渗入间隙。
使用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避免人工调整误差。
案例:某SMT线通过将刮刀压力从0.35N/mm降至0.25N/mm,细间距元件塌陷率降低80%。
2.优化锡膏选择与管理
黏度匹配:
根据元件间距选择合适黏度的锡膏(如细间距选用高黏度、快干型锡膏)。
避免使用过期或二次回收的锡膏,防止金属含量异常。
颗粒尺寸控制:
常规间距(≥0.5mm)选用T4级(20-38μm)锡膏。
细间距(0.3-0.4mm)选用T5级(15-25μm)锡膏,避免使用T6级。
存储与使用:
锡膏需冷藏(0-10℃)保存,使用前回温至室温(≥4小时)。
印刷过程中每2小时搅拌一次,防止金属颗粒沉降。
3.严格环境管控
温湿度控制:
印刷车间温度保持在23±3℃,湿度控制在40%-60%RH。
使用除湿机或加湿器动态调节,避免锡膏吸湿或干燥过快。
局部防护:
在钢网下方安装防尘罩,减少环境污染物对锡膏的干扰。
4.改进钢网设计与脱模工艺
钢网优化:
开孔面积控制在焊盘的90%-95%,并设计倒角(如0.1mm圆角)减少应力集中。
使用电抛光钢网,降低孔壁粗糙度,提升脱模顺畅性。
脱模参数调整:
脱模速度设置为0.5-1mm/s,与印刷速度匹配。
采用分段脱模(如先缓慢抬起0.1mm,再快速脱离),减少锡膏拉扯。
5.设备维护与操作规范
定期保养:
每周清洗钢网,去除底部残留锡膏和助焊剂。
检查刮刀刀片磨损情况,及时更换(刀片边缘圆角半径应0.1mm)。
PCB固定:
使用多点夹紧装置固定PCB,防止印刷过程中移动导致锡膏偏移
三、效果验证与持续改进
检测方法:
使用2D/3DSPI(锡膏检测仪)量化塌陷高度和面积,设定阈值(如塌陷高度0.1mm为NG)。
通过X-Ray检查焊接后桥接率,验证优化效果。
持续改进:
建立DOE(实验设计)模型,分析刮刀压力、锡膏黏度、环境湿度等参数的交互影响。
定期复盘生产数据,针对高频塌陷问题调整工艺窗口。
通过上述改进方法,可显著降低锡膏印刷塌陷率,提升焊接良率至99.5%以上。关键在于结合设备特性、材料性能和环境条件,制定精准的工艺控制方案,并持续监控与改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知识简答题110题(附答案).docx VIP
- 电容屏盖板玻璃工艺流程培训【35页】.pptx VIP
-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监测措施.docx VIP
-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STM32F103微控制器架构、编程与开发》李正军教材 课后习题答案.pdf
- 大楼运营方案.docx VIP
- 医院信息科笔试、面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初中必背古诗文138首.pdf VIP
- 21J925-2 金属面夹芯板建筑构造图集.pdf VIP
- T CAAMTB 164—2023 车载传声器 标准.pdf VIP
- DB34T13942015年茶叶色选机.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