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王存)
内容摘要: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以“陶复”、“陶穴”为主要类
型。庆阳窑洞的经济实用,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涉及到民俗文化、道教
风土观、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面对趋向消亡的
庆阳窑洞,必须做好能体现其文化特点的窑洞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庆阳窑洞原始穴居形式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黄土层厚达百米以上,且不含砂石,
十分粘牢,加之气候干燥少雨,所以窑洞就成为该地居民最古老、最传统的居住
形式。几千年以来,庆阳先民就在这原始简单又经济实用的土窑洞中繁衍生息,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窑
洞文化正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
1、窑洞的渊源
庆阳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区,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发现半
坡、仰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处,地穴式、类窑洞式建筑普遍存在。据考证,
这里亦是周先祖创业之地。周先祖不窋来此教民稼穑,“陶复陶穴”以为居。庆阳
先民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窑洞民居文化。窑洞这种原始社会穴
居文化的产物,被庆阳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发展,成为本地区最传统的居住形式。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随着原始人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磨制石器
被广泛制造和使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也由简单群居向氏族聚落形式发展,原始
家庭逐渐产生。将自然洞穴作为栖息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我们
的先祖就仿照自然洞穴的样子,在人工凿成的崖壁上凿洞以居,这便是窑洞的雏
形。从以下史料中可窥见窑洞发展之一斑。
(1)“根据考古资料,庆阳境内目前已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
[1]
普遍存在着以‘穴居’为基本特征、但有不同样式的住宅形式。”尤其是宁县阳
洼遗址,不仅发现的住室数量居多,而且比较完整。在试掘的390平方米的面积
中,发现住室12处,其建筑形式可分为地穴式、半地穴式和类窑洞式三种。“类
窑洞式建筑,除在阳洼遗址有这种遗存外,在我区其他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亦
-1-
有发现。如合水县曹家沟仰韶文化遗址、牛头山仰韶、齐家文化遗址中均有,镇
原县常山遗址中‘常山下层文化’的房子,也有类窑洞式建筑的因素。”[2]
(2)《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
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
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庆
阳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
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戎
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在今庆城县遗有“周定邦”牌坊一座,在县城东南三里
处有不窋城遗址。据《庆阳府志》载:“周祖遗踪,即府城东山周祖不窋所居也。”
(3)周先祖不窋在古称北豳的陇东庆阳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创建了农耕文明,
不窋的名字与居住窑洞有密切的关系。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丕,大也”,“丕”
与“不”同音,“不”字在远古以“丕”出现。《说文》中“窋”释义为:物
在穴中,从穴中出。《辞海》中说“窋”同“窟”,意思是人或动物在窑洞这种
土室中生活,又从窑洞中走出的现象。因此,不窋的意思是指住在山洞、窑洞的
人。可以推断,周先祖不窋在当时居住的是窑洞,同时对先民们居住的窑洞的改
型进行了推动,由于他的特殊贡献,人们为了感激和永远记住他的功德,将他的
名字叫为不窋。
2、气候、地貌特征为窑洞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考古人员研究分析,西北黄土高原的陇东地区原是广袤森林的一部分,生
活着黄河古象等热带动植物。但随着地壳运动和地球气候的转变,自然气候发生了
巨大变化,森林消失,地表植被遭到了破坏,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大量的黄土
残塬和沟壑山区。由于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树木稀少,致使人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22J05 公用卫生间、住宅厨房及卫生间.docx VIP
- 吉木乃县塔斯特金矿采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 VIP
- 职业健康检查作业指导书(职业健康检查操作规程部分).doc VIP
- DB53T1340-2025 香石竹品种真实性鉴定SNP分子标记法.pdf VIP
- 《蜀相》《登高》《客至》《登岳阳楼》联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VIP
- 医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标书撰写资料.ppt VIP
- 08 海尼曼英语绘本GK_MyFamily(我的家庭).pdf VIP
- KEYENCE基恩士LS-7000 系列 用户手册.pdf VIP
- 第6课 学习可以有创意(课件)心理健康苏科版四年级全一册.ppt
- 智慧园区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方案.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