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9月月考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4)《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短歌行》
【答案】①.指点江山②.激扬文字③.明明如月④.何时可掇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⑦.鹰击长空⑧.鱼翔浅底⑨.青青子衿⑩.沉吟至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掇”“萧”“翔”“底”“吟”。
二、阅读(70分)
(一)(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个谐音混搭,一个,又或者一个。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③“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同时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
④“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到典范、典雅、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因此,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隐含着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⑤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但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⑥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⑦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北京市丰台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北京市交通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广东省中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