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艾青《春》创作背景深度解——血色黎明前的呐喊
艾青的《春》并非凭空而生的抒情之作,而是1937年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产物,是诗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文字镌刻的时代印记。要真正理解这首诗中“血斑点点的夜”与“来自墓窟的春”,必须回溯其诞生时的历史语境——那是一个黑暗与光明交织、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特殊时刻,每一个文字都浸润着时代的苦难与诗人的赤诚。
一、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937年的时代困局
《春》创作于1937年4月,此时的中国正站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夜,民族危机已到了最严峻的关头。从宏观历史背景来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扩张至全面威胁,整个国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开启了对中国领土的蚕食。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华北地区,甚至提出“华北五省自治”的无理要求,企图将华北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到1937年初,日军在华北、华东地区频繁增兵,演习不断,战争阴云日益浓厚——距离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仅剩不到三个月时间。
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态度,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导致国内局势混乱,民心涣散。在这种政策下,华北地区的爱国学生、工人与知识分子率先觉醒,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数千名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艾青创作《春》时,正是这股救亡浪潮席卷全国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既有对日军侵略的愤怒,也有对政府妥协的不满,更有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挣扎与抗争——这些复杂的时代情绪,都化作了诗中“没有星光的夜”“寡妇的咽泣”与“饥渴的野兽般的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龙华”并非泛指江南地区,而是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地点。龙华位于上海郊区,当时是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志士的刑场,无数共产党员、爱国青年在此牺牲。艾青以“龙华的桃花”为开篇,既是对具体地域的指向,更是对牺牲者的缅怀——桃花绽放的季节,本是生机的象征,但在龙华,这绽放却与“血斑点点的夜”绑定,暗示着每一寸春天的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这种地域与历史的关联,让诗歌的创作背景更具现实针对性,也让“春来自郊外的墓窟”的结尾有了更沉重的历史分量。
二、社会底层的苦难图景:战乱与压迫下的民生百态
除了宏观的民族危机,《春》的创作背景还包含对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状况的深刻观照。1937年的中国,不仅面临外敌入侵,国内的封建压迫与阶级矛盾也异常尖锐,底层民众在战乱、灾荒与剥削的多重打击下,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当时的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封建剥削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极度贫困。1936年至1937年,华北、华东地区遭遇严重旱灾,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无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乞丐。而在城市中,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下举步维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成为常态,失业工人只能靠微薄的救济或打零工勉强糊口。更残酷的是,日军的侵略已开始影响到华东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民众时常面临日军飞机的侦察与骚扰,人心惶惶,安全感荡然无存。
艾青作为一位始终关注底层民众的诗人,对这些苦难有着切身的体会。1932年,艾青因参加左翼文化运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深刻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1935年出狱后,他辗转于上海、苏州等地,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在战乱与压迫下的挣扎——寡妇失去丈夫后无依无靠的哭泣、失业工人对生活的绝望、农民在土地上的徒劳劳作,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都化作了《春》中“寡妇的咽泣”“饥渴的野兽般的土地”等意象。
诗中“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精准概括:一方面,日军的侵略需要年轻人拿起武器反抗,无数青年奔赴前线,牺牲在战场上;另一方面,国内的反动势力也在镇压进步青年,龙华等地的刑场不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土地“舐吮血液”的残酷比喻,既写出了外敌入侵带来的牺牲,也揭露了国内压迫造成的苦难,这双重的苦难,构成了《春》创作背景中最沉重的底色。
三、诗人的个人经历与精神觉醒:从异国觉醒到本土抗争
艾青的个人经历,是理解《春》创作背景的重要维度。诗人的成长轨迹与思想转变,让他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观察时代,并用诗歌发出独特的呐喊。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但他从小由农民保姆大堰河抚养长大,对底层农民的苦难有着天然的共情。1928年,艾青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2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的两年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与进步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异国他乡,他深刻体会到了“弱国国民”的屈辱——外国人对中国的轻视、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漠视,让他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他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