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郴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VIP

2025学年郴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学年郴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的《石钟山记》语言优美形象,叙事简洁条贯,议论要而不烦,它是一篇传诵不衰的文学名篇。从思

想价值来看,作者不信成说而坚持实际勘察,这种求实求真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

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

一是主声派。认为水石相击的声音似钟,(①)。这派主张首推《水经》和《水经注》。郦道元认为山名的

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另一位就是李渤,唐宪宗元和年间,李渤由

虔州刺史迁为江州刺史时,曾寻访过石钟山,写有《辨石钟山记》,其中说道:“石钟也,有铜铁之异也……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也是

指出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类似铜铁的响声,因此山乃以声而得名。主声派的第三位代表就是苏轼,尽管他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但他仍属声派,认为似钟声是山下石穴罅中风波出入的“涵澹澎湃”

之声,以及水上“空中而多窍”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竅坎镗鞳”之声。

另一派是主形派。(②),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表有曾国藩。他认为:“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漏,

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之言,皆非事实也。”清代

著名学者俞樾也主张形说。他从其亲家常驻湖口的湘军水军都督、兵部侍郎彭雪琴口中得知:下钟山“盖

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

而未入其室也’”。

除形派、声派外,还有一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即(③)。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

诗中说:“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的形体既像

铸成的洪钟,多窍的玲珑之石与波涛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般的声音。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派主张

是较符合石钟山得名的客观实际的。从形体上看,石钟山酷似钟之形。究其原因,乃与石钟山的石质结构

有关。构成石钟山的石质主要是石灰岩,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长期以来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

下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溶岩地貌,这在山体山下内外皆有表现:在山体表面形成溶沟、石芽、溶洞,但

一般较小;山体下部,由于受到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溶洞特别发育,乃至整个山体下部都呈

中空之状。由于有了这样的内部形状,再加上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块处于湾头平原之上,因此就宛如

一座洪钟扣在地表之上,正如《石钟山志》所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上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

穷,形如覆钟。”从声音上看,石钟山下的石钟洞,系一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如今仍处于溶

洞的发育扩充阶段。当江、湖之水灌入洞,要浸没尚未浸没之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四起,

余韵徐徐,酷似以物击钟,觥声四布,石钟山之名,正是由形、声这两方面酷似而得来的。

苏轼虽属声派,但对声说未尝不疑。《石钟山记》就三处写疑:一疑郦元之说,因为“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二疑李渤之说,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三是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问择其一二扣之”的附会之举,亦“固笑而不信也”。这三

点怀疑归结到一点,就是他认为石在水中是不能鸣的,而石在岸上的敲击声又不似钟声,所以石钟山以声

命名之说不能使他相信。遗憾的是,他并不因为怀疑声说就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从地貌这个角度来思考,

而是仍循着声说的方向去探寻,所以一旦发现石在水中确能发声:山下石穴罅以及当中流的大石都能发出

“噌吰”或“窾坎镗鞳”之声,而且这声音又绝类钟声——如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一样不绝于耳,

于是他就疑虑顿消,对声说大加叹服,感到“古之人不余欺也”。由此看来,苏轼在《石钟山记》是从怀

疑声说起,至溺于声说终,从而导致对石钟山得名的误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