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对联,读这几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学对联,读这几则

王永江

一、对联的基本特点

关于对联,《辞海》中是这么介绍的:“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门两旁的联语。又称楹联、对子。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字数多少无定规。”

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对联的基本特点,那就是对仗工整和节律相协。对仗体现在上下联的字与字之间,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节律体现在联中的句子中,要求平仄相协,节律动人。

对联,这个定义,拆开看的话就是“对”和“联”。所以,通常的对联要求不光是上下联对仗,还要求上下联要有关联。如果只有对仗,没有关联的话,那么这种“作品”被称为“对偶句”可能更恰当了,严格上来说不能称其为“对联”。

二、对仗

对仗,这个定义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联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所有的文体中,最早要求需要“对仗”的应该是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的骈体文。骈体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的句子:“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都是很工整的对仗。大家很熟悉的骆宾王的《滕王阁序》里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也是对仗的经典句子。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当然,唐代更为兴盛的律诗中,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也习惯是对仗句。比如杜甫的五律《春望》的二三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者韩愈的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二三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都是两两对仗的形式。

到对联这种文体产生并慢慢发展以后,就把对仗这个特点算是毫无保留地继承了下来,并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特点之一而加以要求。因此,对于对联的对仗,我们是不可能不重视的。

了解和学习对仗的基本特点,《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都是不错的教材。

三、平仄

平、仄,是针对汉语的音调而言的。

字的平仄声调属于音韵学。(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从上述的陈述中基本就能够弄懂平仄的概念。我们现代汉语对于平仄的划分跟古汉语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这个比较好理解。而古汉语的平仄一般我们参考《平水韵》。平水韵中详细列出了属于平声都有哪些字,属于仄声(上声去声入声)都有哪些字。不管是写联还是写古代的近体诗,我们都可以参考。

当然了,对于对联的平仄规定,最重要的一条要记住,那就是上联尾字为仄声,而对应的下联尾字为平声(也有个别的例子上下颠倒)。而句中的平仄要求,大致按照句间句读节奏做到平仄互相交替,声律相协就可以了。

四、对句

对联练习一般都从对句开始。明清以来,孩子们参加私塾,一般都会接触到“对对子”这件事,也叫“对课”。

关于古人对对子,后人衍生出好多对联故事,想必大家很多都耳熟能详。举个例子,据传解缙九岁时,跟他父亲在江边洗澡,把衣服挂在一株老树上。他父亲于是出句曰: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即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像这种形式,一个人出,一个人对,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句”。

很多不太了解对联的人,总是把对联单纯地理解为对句,而且是技巧出对,好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拆字对)又好比: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

技巧对固然是对句的一种形式,但它仅仅是对句的一小分支。这种技巧对,有时候锻炼的不是对句者的文学素养了,而仅仅是锻炼对句者的“拼凑寻找”能力。作为对联初学者,要大量练习的应该是基于普通形式的出对句。这种出对句,要求对句在对仗和意境上都能够很好地跟出句相协调。比如出句:欲剪灯花人已倦【山大王】对句:卧听檐雨夜微凉【宛若青瓷】。这一类的练习,才能够为我们后续创作成联打下较好的基础。否则,如果一味地去对所谓的技巧联,那么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地打转。

五、技巧对

技巧对练习对于强化对仗技巧还是有不少帮助的,但因为其比较突出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本人觉得过于沉迷并非写联正途。

技巧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一、析字对。包括拆字对、合字对等。比如: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此联是典型的拆字对。明拆分为日月;岳拆分为丘山。再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此联就是典型的合字对。此木合成柴,山山合成出。下联同理。同旁对,也算是析字联的一种。比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五个字的偏旁都是

文档评论(0)

建筑施工图设计 C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建筑设计工程师持证人

建筑设计规范,行业动态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2日上传了建筑设计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