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针灸推拿学的眩晕治疗技术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影响全球15-20%人群。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在眩晕治疗中效果显著。本课程将系统介绍针灸推拿治疗眩晕的理论基础、辨证分型、临床技术及案例分析。作者:
课程概述眩晕的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学习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掌握各型眩晕的关键穴位和针灸技术。推拿手法与治疗方案学习头面、颈椎和全身推拿技术。临床案例与循证研究分析典型病例和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眩晕的定义与分类中医定义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以头晕目眩,甚则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定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空间定向感和平衡感异常。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多种类型。流行病学全球15-20%人群受影响。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30%以上。
眩晕的病因病机肝阳上亢内伤七情,情志不畅,气机郁滞,郁而化火痰浊中阻饮食不节,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塞清窍气血亏虚久病体虚,劳伤过度,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肾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精亏,脑海空虚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分型主要症状舌脉特点肝阳上亢型头晕剧烈,头痛胀痛,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有力痰湿中阻型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痰多舌苔白腻,脉滑气血两虚型头晕轻微,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肾精不足型眩晕渐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传统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首次提出眩晕与肝的关系。《伤寒论》张仲景记载眩冒证治,首创半夏白术天麻汤。张景岳理论《景岳全书》详解眩晕辨证,强调肾水不足。现代经络理论阐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络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
西医病因与中医对照梅尼埃病内耳积液→中医痰湿内阻,肾精不足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炎症→中医风热外袭,肝胆郁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移位→中医痰浊阻窍,气机不畅颈性眩晕颈椎病变→中医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针灸治疗概述生理机制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微循环和脑血流调节前庭功能治疗优势无药物副作用即时疗效显著预防复发效果好针法选择毫针头针耳针电针疗效数据有效率80-90%复发率低于药物治疗起效时间平均2-3天
肝阳上亢型针灸治疗主穴太冲(LR3)、风池(GB20)、百会(GV20)配穴阳陵泉(GB34)、丰隆(ST40)针刺手法泻法为主,捻转泻法,退针迅速治疗频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临床有效率87.5%
痰湿中阻型针灸治疗选穴中脘(CV12)、丰隆(ST40)、内关(PC6)配穴:足三里(ST36)、太白(SP3)、神门(HT7)针刺手法平补平泻,中脘穴重刺激,丰隆穴强刺激内关穴行针得气后捻转60-90秒艾灸配合中脘、足三里穴施灸5-10分钟温化痰湿,增强针刺效果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显示有效率82.3%症状改善时间平均3.5天
气血两虚型针灸治疗主穴位选择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辅助气海、脾俞、肺俞补法针刺缓慢进针,轻缓捻转,久留针疗程安排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人群慢性、反复发作患者
肾精不足型针灸治疗核心穴位肾俞(BL23)、太溪(KI3)、涌泉(KI1)强化补肾配穴:志室(BL52)、命门(GV4)、关元(CV4)灸法应用隔姜灸肾俞、命门,每次10-15分钟针刺采用温补手法,进针缓慢,捻转幅度小,留针30分钟。临床研究显示疗效与年龄呈负相关,年轻患者恢复更快。
特效穴位详解百会穴(GV20)头顶正中,平耳尖连线。主治:眩晕、头痛、神志疾病。具有升清降浊、开窍醒神之功效。风池穴(GB20)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主治:眩晕、头痛。为祛风要穴,可平肝熄风。内关穴(PC6)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眩晕特效穴,通阳络、宁心安神,尤其对恶心呕吐有特效。
眩晕针灸处方基础方风池、内关、足三里适用于各型眩晕的基础穴位组合肝阳上亢加穴太冲、阳陵泉平肝潜阳,熄风止眩痰湿中阻加穴丰隆、中脘化痰祛湿,理气和胃气血两虚加穴气海、三阴交补气养血,健脾益气肾精不足加穴肾俞、太溪滋补肾精,填髓强脑
耳穴治疗方案主要穴位神门、枕、肾上腺、交感、肝、脾等穴位。针对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穴位组合。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选3-5个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5次,每次1分钟。家庭自我按压患者可自行按压穴位,每天3-5次。耳穴治疗成功率达78.9%,尤其适合急性发作。
头针技术应用2-3顶中线与顶旁线主要刺激区域,针尖指向前发际15°进针角度与头皮呈15°平刺,深度约0.5-1寸200捻转速度每分钟约200次的快速捻转刺激87%临床有效率对急性眩晕尤其有效头针治疗利用震颤区和平衡区直接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常与体针结合使用,能迅速缓解眩晕症状。适用于各型眩晕,尤其是病情较重者。
推拿手法概述理论依据通过经络穴位刺激,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作用机制改善颈椎血液循环,调节前庭神经,松解肌肉紧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