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大学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docx

在XX大学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XX大学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秉持脚踏实地初心,永葆勇攀高峰锐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好!

站在南岭校区的杏树下,抬头望见红墙灰瓦的老教学楼,恍惚间又回到了1987年的秋天——我到XX工业大学报到,第一次看清专业名称:“流体传动与控制”。那时的我满心好奇,这名字听着文绉绉的,到底是学什么的?后来才知道,这个被我们戏称“叫小了”的专业,其实是贯通机械、液压、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更没想到它日后会为行业培养出多位院士专家。今天,能以校友身份参加母校工学学科70周年庆典,眼里全是当年的影子,心中满是感恩与自豪。

老工大教给我们的第一堂课,是“把扎实刻进骨子里”的较真。流体力学课上,老师总说:“公式不是用来背的,是要吃透它背后的物理意义。”他要求我们推导每一个参数的来源,连小数点后的取舍都要讲清楚;机械设计实践时,我们必须跟着工厂师傅蹲在车床边,从毛坯到成品,全程参与加工流程,明白图纸上的线条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零件;大二大三的车间实习,我们泡在机油味里琢磨图纸与实物的对应关系,连晚上做梦都在画图。这些现在看来“笨功夫”的训练,恰恰成了我后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金钥匙。

从企业到六盘山实验室,我的研究视角从“解决一个点”扩展到“布局一个面”,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无论走到哪儿,老工大教给我的“严谨”始终刻在骨子里:做实验要重复验证数据,设计系统要预判可能的故障。午休时,宿舍只要有人悄悄溜去教室自习,不出十分钟全宿舍都会跟过去——那时候我们不懂什么叫“内卷”,只知道“不能懈怠”。正是这种自发向上的劲头,让我们在“从0到1”的突破中敢啃硬骨头,在“从1到N”的迭代里守得住寂寞。

有人说,大学学的是知识,而老工大教的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本事。我一直认为:“先在一个领域钻透,才能触类旁通。”这正是老工大“扎实训练”理念的延续——教会我们从实践中提炼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沉淀方法。这种“从车间到教室,再从教室回到车间”的解决模式,让XX工科毕业生总能在岗位上快速上手。今天,看着母校工学学科走出那么多杰出校友,我愈发坚信:“学以致用”从来不是空话,而是刻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同学们,大家总说人生最累是高三,但我想说,真正的XX人,每天都是“高三”。我毕业这三十年,很少休过完整的周末——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催:今天再学深一点,明天就能多解决一个问题。为攻克技术难点,我会连续几夜泡在车间;遇到失败时,翻出大学笔记,在公式旁边找灵感。我相信:在逆境里扎根的人,长得最稳;在实干中打磨的人,机会最多。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唯有永葆锐气,才能突破极限。

七秩芳华,薪火相传。今天的XX大学,早已将老工大的“扎实功底”融入血脉。我们欣喜地看到母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蓬勃发展,更期盼与母校携手攻克更多核心技术。我坚信:只要秉持“脚踏实地”的初心,永葆“勇攀高峰”的锐气,XX工学必将为制造强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最后,衷心祝愿母校工学学科再创辉煌!祝老师们桃李芬芳!祝同学们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笑饮尘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优秀教师,从教20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