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哲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明清哲学——哲学总结与实学思潮第一节概述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即理”陆九渊(1139--1193),江西抚州金溪人。曾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故以象山先生传名于世。据记载,他在少年时便不满于程颐的言论。他在十几岁写读书笔记时就写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也是后来他的哲学宗旨。他的思想虽然早熟,但直到34岁才通过了进士考试。这一年他参加省试,考官吕祖谦读到陆九渊的答卷赞叹不已,说:“此卷超绝有学问者,,必是江西陆子静之文。”一生中做过一点小官,主要在象山讲学。陆九渊从不著书,他基本上是通过讲学对学生发生影响。他十分善辩,有即席阐发义理的能力。和他哥哥陆九龄在家乡讲学,被合称为“江西二陆”。陆九渊学术活动时期基本与朱熹相同,但与朱熹学说之间有较大分歧。1175年夏,吕祖谦邀请朱熹、陆九渊及其他一些学者聚会于当时的欣州铅山鹅湖寺,讨论学术异同,即著名的“鹅湖之会”。陆九渊当时作了一首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芩。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鹅湖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全集》卷25)在朱陆晚年,他们还因周敦颐学说中的“无极”、“太极”问题发生争论,这些分歧与论争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理学的发展。本心本心的观念是陆学最重要的观念。他的门人傅季鲁曾说:“先生之道,精一匪二,揭本心以示人,此学问之大致。”(《年谱》),另一门人袁燮谓陆氏将其宗旨“揭诸当世日,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附录一象山文集序》)陆九渊认为,任何人都有先验的道德理性,这就是本心。这个本心提供道德法则、发动道德情感,故又称仁义之心。由于本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因而一切为学工夫都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从他自己的引证中可以看出,陆九渊的本心思想来源于孟子。他所说的本心不是抽象的或隐蔽的神秘实体,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他对杨简说过,本心即孟子讲的四端。这个说法强调道德意识是每个人心的本来状态,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是永恒的和普遍的。作为个人而言,不须经过外在强迫,也无须经过逻辑思考,没个人都现成地具有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心即是理。在陆九渊的论述中,他常常把本心简称为心,他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固然者耳。”(《与侄孙濬》,《陆九渊全集》卷1)这里固有、皆备的同然之心显然是指本心,而不是一般的思虑知觉之心。但他在讲心的放失时,只是指心受到蒙蔽,功能由此丧失,而不是指心体的丧失。陆九渊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与李宰》,《陆九渊全集》卷11)这里的“心即理”也是指本心是理。在孟子,理是人心之所同然,但理没有宇宙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意义。陆九渊则认为本心自身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因而本心即是理,本心之理同时与宇宙之理是同一的。就伦理生活的实际来看,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稳定的良心结构,良心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因此,在以心为本心、理为道德准则的意义内,“心即理”的命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陆九渊对“心”的用法是多义的当他讲“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之官则思”“心当论邪正”时,显然是指一般思维主体的心、一般心理主体的心、一般情感主体的心。陆九渊认为,不同时代每个人具有的本心无例外地是相同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说:“圣人与我同类,此心此理谁能异之。”(《与郭邦逸》,《陆九渊全集》卷13)“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语录下》,《陆九渊全集》卷35)在他看来宇宙不仅是一个时空的观念,宇代表“四方上下”的普遍性,宙代表“古往今来”的恒常性,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正是用以凸显本心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另一方面,如果说,甲之心、乙之心,千百年前圣人之心,千百年后贤者之心,都“只是一个心”,那就意味着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的人的心共同构成了一个心,这个心亦即是宇宙的实体,个体的心只是这宇宙实体的表现。陆九渊认为理是客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它非人心所生,而是“充塞宇宙”,它既存在于人心,又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三)论格物与静坐陆九渊认为“格”的意思就是穷究至极,这个解释与朱熹一致。也赞成以“格物”为工夫下手处。然他所主张考究的理并不是外在事物的规律,由于万物皆备于我心,所以他的格物是指先立乎其大的修身正心,也就是格那。所以他说:“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语录下》,《陆九渊全集》卷35)不仅格物是格此心,穷尽此心皆备之理,致

文档评论(0)

131415161718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