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开发计划.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产品开发计划

作为从业近十年的旅游产品经理,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带团时一位老游客说的话:“现在的旅行,看景点像赶场,拍照像打卡,总觉得少了点‘能留在心里的东西’。”这句话像颗种子,在这些年的市场观察和产品打磨中逐渐发芽——当旅游消费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体验”,我们需要开发的不仅是一条线路,更是一段能触达情感、连接文化的旅程。基于此,结合公司近年在西南地区的资源积累与市场调研,现制定本旅游产品开发计划,目标是打造一款“有温度、有故事、有参与感”的乡村文化体验型产品。

一、开发背景与必要性分析

1.1市场需求驱动

近年来,团队在一线服务中发现:游客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家庭客群(占比超40%)更关注“亲子共学”,希望孩子在旅行中接触传统技艺、理解乡村生活;另一方面,年轻游客(25-35岁)偏好“轻探险+文化沉浸”,拒绝流水线式观光。去年我们做的300份游客问卷显示,67%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58%明确表示“愿意为独特文化体验支付溢价”。反观现有市场,多数乡村游产品仍停留在“看古村、吃农家菜”的基础阶段,缺乏深度互动与文化解码,这为差异化产品留下了空间。

1.2资源禀赋支撑

公司自2018年起深耕川南地区,已与3个传统村落(均为省级非遗传承地)、5家特色民宿、12位非遗手艺人(竹编、蜡染、川剧变脸)建立长期合作。以其中A村为例,村内保存着完整的清代川南民居群,年均游客量不足2000人(远低于同类型景区),但拥有省级非遗“竹丝扣瓷”技艺——这项用竹丝编制瓷器外套的工艺,需匠人耗时数月完成,却因缺乏展示场景,长期“养在深闺”。这些未被充分开发的文化资源,正是我们打造“体验型产品”的核心依托。

1.3企业发展需要

当前公司主力产品为“川西环线游”,虽流量稳定但同质化严重(同类产品超20家竞品),毛利率仅15%;而文化体验类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可达28%,且复购率高(据行业报告,深度体验型游客二次消费概率是普通游客的2.3倍)。开发本产品不仅能优化公司产品线结构,更能通过“文化IP”提升品牌辨识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开发目标与核心定位

2.1总体目标

用6个月完成产品从调研到落地的全流程开发,首年实现目标客群(家庭、文化爱好者)触达5000人次,游客满意度≥90%,复购率≥30%;同步推动合作村落非遗技艺传承(目标带动3-5位年轻手艺人返乡),实现“游客得体验、村民得收益、文化得传承”的三方共赢。

2.2核心定位

主题:“慢村记——川南非遗活态体验营”(暂定名)

关键词:轻度假、深体验、共成长

客群:以成都及周边2小时车程内的家庭(6-12岁儿童为主)、文化爱好者(25-45岁)为核心,辐射都市白领、研学机构。

2.3差异化优势

区别于传统乡村游的“观光+消费”模式,本产品聚焦“参与式体验”:

文化解码:邀请非遗手艺人担任“文化导师”,而非仅作表演;

场景融合:将体验活动嵌入村民日常生活(如跟绣娘学挑花时,在她家的老堂屋进行);

成果留存:游客完成的手作(如竹编杯垫、蜡染方巾)可带走或定制成“旅行记忆盒”;

情感连接:设计“村民家宴”“夜话老故事”等环节,促进游客与在地居民的深度交流。

三、产品核心内容设计

3.1行程框架(3天2晚)

基于“渐入式沉浸”逻辑,行程从“观察-参与-共创”层层递进,具体安排如下:

Day1:初遇·古村的呼吸

上午:前往A村(车程1.5小时),途中通过“方言小课堂”(随车播放川南话日常用语)提前代入氛围;

中午:入住“竹影民宿”(由旧粮仓改造,保留夯土墙、木梁结构),品尝“非遗宴”(用当地食材制作,每道菜对应一个传统习俗,如“腊味拼盘”讲解年猪文化);

下午:“古村寻踪”定向赛(分组完成任务:找3处清代建筑、记录5种传统农具、与1位村民合影并问一个关于村子的问题);

晚上:“老墙故事会”(在保留着文革标语的老墙下,听70岁的村支书讲“村子的30年变化”,游客可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

Day2:手作·时间的温度

上午:“竹丝扣瓷”体验(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教学,从选竹、破篾到编织,游客完成一个微型竹编装饰);

下午:“田野课堂”(跟随农户下田认菜、采摘,用新鲜蔬菜学做“柴火鸡”,小朋友可参与烧火、剥蒜等小任务);

晚上:“星光市集”(村民摆出自家手作、腌菜、老物件,游客用白天做的竹编换一碗村民熬的甜酒)。

Day3:传承·我们的答案

上午:“文化小讲师”计划(小朋友用画笔画出两天的体验,向家长讲解“我眼中的非遗”;家长可写下对文化保护的建议,由我们整理后反馈给村委会);

中午:“告别家宴”(选择一户村民家,游客与主人共同准备午餐,餐后互留手写卡片);

下午:返程前参观“村史馆”(陈列游客手作、老照片、合作过程记录),发放“文化体验官”证书。

3.2服务配套设计

在地化服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