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经济思想的制度基础.docxVIP

宋元经济思想的制度基础.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经济思想的制度基础

引言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思想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从唐五代的制度裂变中脱胎而出的宋元王朝,在土地、货币、商业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不仅支撑起当时世界领先的经济总量与商业文明,更孕育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新突破。无论是北宋李觏对“平土均田”的再思考、南宋叶适“抑末厚本非正论”的商业观,还是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对经济制度史的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成果的背后,都深深根植于宋元特有的制度土壤。本文将从土地制度、货币财政制度、商业外贸制度三个维度,探讨宋元经济思想的制度基础,揭示制度与思想之间的互动逻辑。

一、土地制度:经济思想的根本依托

土地作为传统农业社会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其制度安排直接决定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也塑造了时人对经济关系的认知。宋元时期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为经济思想的突破提供了最基础的现实依据。

(一)均田制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中唐以降,均田制因人口增长、土地兼并等因素逐渐崩溃。到了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成为基本国策,国家不再直接分配土地,而是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这种制度转变彻底打破了“王土”观念下的土地分配模式,土地买卖日益频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袁采《世范》)成为常态。这种现实促使思想家重新审视土地与财富的关系:李觏在《平土书》中虽仍主张“均田”,但已不再要求恢复均田制,而是提出“限田”“平其赋”的改良方案;苏洵则直言“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田制》),承认租佃关系的合理性。这些思想突破,正是基于土地私有制成为主流的制度现实。

(二)租佃关系的制度化与契约化

随着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制取代部曲制成为主要生产关系。宋代法律明确规定租佃双方需签订契约,约定租额、租期等内容,政府通过“取便立契”“官司为之凭”(《宋会要辑稿》)的方式规范租佃行为。元代进一步将租佃契约纳入《大元通制》,强调“佃户违约,田主得诉于官”。这种制度化的租佃关系,使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从人身依附转向经济契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思想家由此开始关注“主客关系”的经济属性:陈旉在《农书》中提出“贫富相资”的观点,认为“借牛犁、谷种以从事,老稚之力作,其勤至矣”,地主与佃户是“相须以济”的合作关系;吕祖谦则从“义利之辨”出发,主张租额应“量其力而取之”,反对“刻剥太甚”,这些思想均建立在租佃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之上。

(三)田赋征收的制度创新

为适应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的发展,宋元田赋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宋代推行“两税法”的深化版,按土地肥瘠分等定税,出现“方田均税法”“经界法”等清丈土地、均平税负的尝试;元代则实行“税粮”与“科差”并行的制度,根据土地类型(官田、民田)和人口身份(户等)差异化征收。这些制度创新直接推动了经济思想中对“轻徭薄赋”“均税平赋”的深入探讨。李觏在《富国策》中指出“地力之民,租税是也”,主张“薄税敛”以“劝农桑”;朱熹批评当时“有田者未必有税,有税者未必有田”的赋税不均现象,提出“正经界,均田赋”的改革方案;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系统梳理历代田赋制度,强调“善言治者,必重农桑;欲重农桑,必薄赋敛”,这些思想的提出,均以田赋制度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二、货币财政制度:经济思想的运行支撑

货币与财政是经济运行的血液与中枢,宋元时期在货币形态、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突破,不仅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更催生了对货币本质、财政职能的新认知。

(一)纸币发行与货币制度的革新

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因铁钱笨重不便,民间自发出现“交子”作为兑换凭证。宋仁宗时期,政府将交子收归官办,设立“益州交子务”,规定“界分发行”(每三年一界,界满兑换新交子)、“备本钱”(以铁钱为发行准备金)等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制度。南宋的“会子”、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进一步完善了纸币体系,形成“银钞相权”“以钞为母,钱为子”的货币制度。这种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铜本位”的货币观念,促使思想家重新思考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周行己在《上皇帝书》中提出“钱与物本无轻重”,纸币“盖以其便于持行,故稍重”,认识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叶适则指出“造楮(纸币)之弊,驱天下之钱,内积于府库,外藏于富室”,揭示了纸币发行与金属货币流通的矛盾;元代王恽在《中堂事记》中记录了中统钞“随路设立官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的管理措施,其“银钞兑换”的制度设计,成为当时经济思想中“货币信用”理论的实践基础。

(二)财政管理的专业化与体系化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财政权从宰相手中剥离,设立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专管财政,形成“计相主财”的制度;元代则建立“中书省—户部—行省”的垂直财政管理体系,设立“转运司”“税课提举司”等专职机构。这种专业化的财政管理,使国家收支规模大幅增长(北宋岁入最高达1.6亿贯,远超汉唐)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