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VIP

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选择题

昆明八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游楠刘泳黄文雯 审题:鄢子淳

在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两处墓葬群,甲区墓葬排列规整,多为小型墓,随葬品仅

陶罐、石斧;乙区墓葬规模宏大,有木椁,随葬玉钺、精美黑陶及20余件猪下颌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等级差异B.阶级矛盾尖锐C.氏族制度瓦解D.礼制趋于成熟

【答案】A

【解析】在龙山文化时期,墓葬差异明显,甲区墓葬排列规整、规模小且随葬品简单如陶罐和石斧,反映的是普通民众身份,乙区墓葬宏大、有木椁和珍贵随葬品如玉钺、精美黑陶及大量猪下颌骨,象征权力与财富,体现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故选A项;材料仅呈现墓葬差异,未涉冲突对抗,不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仅从墓葬差异无法充分表明氏族制度瓦解,排除C项;龙山文化墓葬的差异反映等级萌芽,但非系统化的礼制体系,排除D项。

吕思勉指出:“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这主要强调( )

A.观念认同推动大一统局面建立 B.秦朝实现统一的伟大功绩

C.兼并战争是实现统一必然路径 D.华夏政权才具备统一实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这为秦朝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同源共祖的观念对大一统局面的推动作用,所以材料强调了观念认同推动大一统局面建立,故选A项;“秦朝实现统一的伟大功绩”指的是秦朝统一的意义,而材料强调同源共祖的观念是秦朝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能够为秦朝的统一创造条件,但材料中强调观念认同对秦朝统一的作用,不仅仅是战争,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观念认同,而“华夏政权才具备统一实力”强调的是华夏政权本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实力,排除D项。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延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政策,并通过户籍详细登记百姓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人口及财产等信息,以此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这一举措意在()

A.保障国家的财政与兵源 B.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C.促进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D.强化对地方豪强的依赖

【答案】A

【解析】秦朝推行户籍制度,登记百姓信息作为赋税、徭役和兵役依据,直接服务于国家治理,延续商鞅变法“倍其赋”的政策,旨在增加户数以扩大税基和兵源,从而巩固中央集权,保障财政收支与军事力量,故选A项;户籍制度侧重人口控制,而非经济的均衡,秦朝统一后并未实施区域平衡的措施,排除B项;户籍制度固定民户于籍贯地,便于征发劳役和兵役,通过限制流动以维持统治秩序,所以不会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对百姓管理,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D项。

《汉书》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初年,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显著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效 B.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

C.国家控制经济的强化 D.对外战争胜利的收益

【答案】A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天子将相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年则钱粮充盈,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汉初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等措施,使社会经济逐步恢复,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出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景象,故选A项;农业生产技术如铁犁牛耕在汉代虽有进步,但技术突破是长期过程,并非此期间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国家控制经济强化如盐铁官营等政策是汉武帝中后期为应对财政危机而推行,与材料中武帝初年的繁荣时间不符,排除C项;对外战争胜利如北击匈奴发生在汉武帝中后期,且战争消耗财富而非带来收益,材料所述繁荣在战争之前,排除D项。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山西悬空寺三教殿内,有三位塑像,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这表明魏晋时期( )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社会稳定学术繁荣

C.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答案】D

【解析】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山西悬空寺三教殿内同时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儒家创始人孔子和道家鼻祖老子,可以看出儒、佛、道三家思想共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并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无与伦比94348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章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